日记——点亮心灵之灯
编者按:本文包括两部分,日记写作指导与优秀日记一则。
日记是心灵的花絮,人生的史册;日记是笔耕的田园,放飞的天空。
一则日记,就是心灵的一面镜子和人生的一个脚印;一个追求高尚的人,将在日记里审视自己的思想,反思自己的生活,评价自己的道德……对孩子来说,日记应该是装点自己生活的乳剂,为他的生活增添一些别样的滋味。可是,有的学生把每天写日记当作是一种苦难。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日记会成为孩子的痛?如何让日记与美丽相依,来点亮孩子的生活?
翻开学生的日记,从前到后,我明显地看到了一条成长的轨迹。日记的成长,仅靠教师的关注,仅靠意识、习惯、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方法入手,给孩子的日记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引领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品评成功的喜悦。
为孩子写日记寻找写的动力源
我为何而写?我们看这些关键词语,一定会受到启发:
需要、愿望;
经验享受、获得满足、理解和发现、寻找新奇、有所成就和创造;
逃避危险、伤害、威胁;
自我实现;
社会要求。
等多读这些词语,你就会萌生许多教学设想,从而,“写日记”成为一个紫色的,带有诱惑的水果领着孩子朝前去。
让孩子寻找思辨的话题
这可以是班级现象、社会风气、一句名言、一篇文章……所选的话题,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然后,鼓励学生放开心怀表达。
有一个学生,在他的日记里写道:放学的路上碰到一条狗。狗对着他叫。他哭了。妈妈笑他,这么大了还怕狗。
课堂上我用一种很幽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于狗,你难道没有什么看法吗?你经常路过这里吧?每次都这样汪汪。狗的职责是什么?你对于狗,没有采取过什么方法吗?呵斥他?还是诱惑他?哪一种能止住犬吠?这样想着,写着,文字里就逐渐有了灵性,有了思想的张力,有了属于他自己的更深刻的东西。
关注学生的心灵
一学生在日记里有这样的片段:“中秋节的晚上,我看到一轮缺角的月亮。因为妈妈在广州。广州的月亮,缺了大角的月亮,因为妈妈没有我,没有爸爸,没有奶奶陪在她身旁。”题目是:妈妈,你赶快回来吧!看了这孩子的日记后,我很感动,和班上学生特地一起重新过了中秋节。
被关注是重要的!有人曾经做过研究,几只小白鼠,分成两类,一类给予关注,给他丰富的生活内容。另一类只给他吃的,住的,不关注他。结果,前者精神状态上,智力上,寿命上都比后者要强。
给予孩子关注,不仅仅是那些写得精彩的孩子,还有那些付出了努力并有进步的孩子,更重要的是那些付出了努力举步艰难的孩子,他们更需要您的安慰,你的搀扶。关注的内容,还包括强调心的投入,不要让孩子感到孤独无助。
生活、思想、情感拥有美的文字,同时美丽的文字也点缀了生活。
有人把坚持写日记称之为“人生的道德长跑”,是非常恰当的,而能坚持“长跑”的人,首先是具有坚强毅力的人。
让日记陪伴孩子脚步,奋飞的旅程,点亮孩子生活,走上成功的人生。
点亮心灵的灯
优秀日记一则
有一种情感,它不像友情那样脆弱,也不似爱情那样热烈而短暂,那是照亮我们心灵深处的一盏明灯,是母亲的爱。
刺眼的灯光照亮的那一幕,我拿着考砸的试卷,怯怯的将它递给妈妈,妈妈顿时收敛起脸上的笑容,接着便是一阵“狂轰滥炸”。
“每次都是这样,考砸就骂”,这次我竟然顶嘴了。“砰”的一声夺门而出,留下妈妈木然而又夹着几分悲伤的神情。
街灯黯淡了许多,行人渐渐稀少。蓦然回首,发现自己离家已经很远,我竟然感到异常的寒冷,周围越来越暗,越来越静。
我不由的停下脚步,目光投向远处我最熟悉的地方,静静的发呆,妈妈她会担心我吗?回想起以前点点滴滴的日子,竟有一股热流涌向心头,暖暖的,甜甜的。
对面的歌友店射出灯光,满文军的《懂你》总是让人心旷神怡,“把爱全都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告诉你,其实我心里一直都懂你”……
默默的跟着唱,其实我的心里一直都懂你,耳边又响起了父亲的话,“你母亲脾气不好,容易发火,但他是疼你的啊!”
不知不觉已往家走,抬头望去灯火阑珊处,还有一盏熟悉的灯在亮着,像是妈妈焦急的目光。
轻轻推开虚掩的门,妈妈出去了,留了洗了我一半的衣服,桌子上留了一张字条“孩子,吃点饭,早点睡吧!”
我默默的把字条收进日记本,并用心写下“妈妈,我懂你!因为我知道,在我人生的道路上,您永远是我心中的最耀眼的那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