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几年前,在给故去的父亲上坟时,无意间发现父亲的坟头长了一棵细小的植物,在清明节的时候吐着一丝丝绿。当时也没有太留意,只以为是一株一岁一枯荣的草本植物罢了,况且在那个万物还没有复苏的季节,我也不忍心将这一抹绿拔掉。直到年前回家,再次前往父亲的坟头,那株小植物竟长到了成年人手臂大小。
②此时的植物已经显出了原型,它不是一株草,是一棵实实在在的树,而且是一棵弯腰的树,我叫不上它的名字。树木长在父亲坟头的正中央,把坟头的石头挤得东倒西歪,树木的身子有丈把高,在树干中间的位置突然斜着向下生长,丝毫没有人工的痕迹,就像一株成熟的稻子,埋着头,憨厚地朝向大地。
③我正考虑和试图徒手把这棵“碍事”的树清理掉,叔叔阻止了我的行动。叔叔说,自家坟地里的树木是不可以砍伐的,一个家族坟场树木的茂盛,也预示着这个家族人丁的旺盛,况且这种生长在坟头中央的树木,我们就任它自由生长吧。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农村人某种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但我停住了清理。
④上完坟,我独自留了下来,一个人在父亲的坟旁待了一会儿,清理了坟头和周围的杂草,整理了被那棵弯腰的树挤得东倒西歪的石头,并往坟头添了几把潮湿的泥土。在回家的路上,万千思绪浮来,我想,这棵弯腰的树,不正是父亲生前的模样吗?勤劳的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弯着腰远走他乡,在千里之外的山西,在太原那一个个黑糊糊的矿井里弯着腰,用双手、汗水和生命操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⑤记得父亲在世的时候喜欢种树,父亲带着年幼的我,在自家那些荒芜贫瘠的山坡上,种下一棵棵柏树和杉树。印象中那些树木的成活率很低,天稍稍干旱,树苗就容易死亡。每到这个时候,父亲总是从山下挑来一桶桶泉水,踉踉跄跄往山上走去,到达半山腰的时候,水桶的水几乎只剩一半,但他总是坚持给种在山坡上的那些树木送去一场“及时雨”。待到树木吐青换叶的时候,父亲则会从家里挑来一桶桶农家肥,堆在树苗的周围,并用泥土掩盖,对我说,多年以后这就会是一片茂盛的树林,木材可以给家里新修房屋使用。我总是在一边幻想着,不知道树苗长大会是多么的遥远和漫长。
⑥如今,昔日父亲栽下的树苗已长成了一片茂盛的树林,有些树木则可以用作修建房屋的材料。而父亲已经走了整整十一年。十一年,父亲的坟头开始荒芜,长满杂草。而父亲坟头无意飘来的种子也已经长成了一棵树,一棵和父亲一样憨厚老实弯腰的树。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1. 第①段中加点的“无意间”“只”“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 第②段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 第⑤段中提到的“及时雨”指哪部文学作品中的哪个人物?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4. 请分析第⑥段画线句的作用。
参考答案
1. 表达出作者对“细小植物”的不在意,对“小树”长成后颇感惊讶的心情。
2. 运用了比喻,把弯腰的树比作成熟的稻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弯曲的姿势,暗示树的憨厚成熟、无私奉献的品质,为下文揭示主题埋下伏笔。
3. 指《水浒传》中的宋江;提到“及时雨”,强调父亲的半桶水对于树木的重要性,正是这“及时”的水才让树苗长成树林,成为有用之材。
4. 结构上:点题,照应开头;内容上:点明中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就像那棵弯腰的树,弯着腰支撑了一家人的生计,表达了作者对憨厚老实的父亲的赞美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