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每1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②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③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阳光烘烤着它,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各种酸类腐蚀着它。水和空气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开山炸石,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④大地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在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堆得厚了,对下层泥沙的压力也逐渐加重,泥沙中的水分被压出了许多,颗粒与颗粒之间压得很紧,甚至可以有分子间的引力。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⑤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岩石生成以后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样子。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还不致打乱,根据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⑥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⑦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⑧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便是化石。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认识地球历史发展的过程。另外,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
⑨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形文字更困难些。但是,不管有多么困难,我们总有办法来读懂它。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作者:陶世龙,出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删改)
1. 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泥沙就会胶结得更紧密。
B.粗糙的砾岩里面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C.石头颜色常表明地球上的变化,红色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寒冷,灰黑色常表示炎热。
D.想了解生物演化并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认识地球历史发展的过程,可以研究化石。
2. 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篇自问自答,点明在大自然中保存有时间的记录,从而引出地质学上的“时间”。
B.第⑤段用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岩石形成缓慢,岩层顺序往往会被打乱。
C.第⑦段加点词“很可能”是对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表示猜测,体现用词准确、严谨。
D.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运用逻辑顺序,详尽解析了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脉络清晰。
3. 人类用二十四节气、岩石、铜壶滴漏、钟表、日历等观察记录时间踪迹,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传统的方法,请写出一个,说说人们是如何用它来观察记录时间的。(3分)
参考答案
1.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