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婴——鲁迅之子,81岁。
年轻的时候对周海婴有种神秘感:鲁迅之子,会是什么样子呢?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都有点消极,比如其学习平平,缺乏才气,曾受到学校老师的批评,等等。都有点惋惜的口吻,言外之意,鲁迅的后代已不复周家当年的气象了。
其实我们用打量鲁迅的眼光来看他的后人,可能有点问题。思想和艺术很难遗传,这个现象不知道医学怎样解释。周海婴自应有他的路。他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无线电专业,毕业后在国家广播事业局工作,退休前担任广播电影电视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逃不出父亲的光环,有时不是他的问题,而是舆论的问题。
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认识周海婴先生。第一次见面是一个下午,他开着一辆很小的卧车到鲁迅博物馆来。门卫的老大爷不认识他,将其拦住。海婴很生气,说这是我的家,怎么不让进呢。我便前去解释,彼此方得以释然。看到他高高的个子,一身笔挺的西装,觉得有点港台人的气质。那时候大陆人的着装很土,而鲁迅之子的悠然、贵族气,显然呈现着他和常人的距离。
后来总是在会议上见面。那些关于鲁迅的会议,他从不发言,手里带着相机,不时在会场走动,倒仿佛是个专业的摄影师。他游离于学界和文坛,反显得轻松、自如。
我真正与他有了接触,是做了鲁迅博物馆馆长之后。周先生住在木樨地,家里的摆设很文气,书房里多是与鲁迅相关的书籍。各类木雕、铜像,还有书法作品,显得古雅。他对鲁迅博物馆的现状很关心,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在我的印象里,他似乎把博物馆当成了自己的家。慢慢地,我和他们一家人也渐渐亲近起来。
他在谈天的时候,偶然说些笑话,幽默的语句不时出来。他说话把别人逗笑了,自己并不笑。据前人回忆鲁迅,也有类似的感受,那么这是父亲的遗传也说不定。他是很直截了当的人,快言快语。也常得罪人,说话偶尔带刺。有时候与人不高兴了,马上红脸,愤愤的样子。
许多年间,他为了维护鲁迅的版权和多家出版社发生纠纷,官司不断。我总觉得出版社和他沟通不够,有着隔阂在。有人因此说海婴看重金钱,批评也偶尔出现过。但他认准了,就坚持,有时甚至写文论争。这种韧性,似乎也有鲁老夫子的痕迹,在坚守自己立场的方面,他许多时候让我想起鲁迅的性格来。
周海婴对鲁迅文本几乎不能说些什么。1936年父亲去世,他才七岁,但他对母亲是感情极深的。他在母亲那里,得到了最美的爱,风雨之间,一同走过了童年。由于母亲的支持,他学过财会,上过无线电夜校,在辅仁大学社会系念过书,后来转到北大物理系,最终选择了科技的行当。晚年他的一件心事,是出版母亲的文集,特别是那些被删改的集子。
若说他与鲁迅最大的差异,是没有像父亲那样沉浸在思想与文学的思考里。可是鲁迅希望的青年轻松且合理的度日状态,他是有的。他享受了鲁迅给他带来的各种荣誉,也自如无伪地度过一生。这是鲁迅精神的果实呢,还是一种偏离,都颇可思量。从鲁迅到周海婴,有两代人反差极大的空间。中国文化的流变和生存状况的流变,均于此折射出来。
没有创作经验的周海婴,在晚年最大的事情是出版了《鲁迅与我七十年》。这本书披露的史料很是珍贵,有的是有分量的。一个儿子眼里的父亲,及社会变迁史,总让我们有新奇的感觉。
在他80岁的时候,周海婴之子令飞邀我一起为海婴策划了摄影展,一时颇有影响。之后,上百名朋友为他做八十大寿的活动,萧军的后人、胡风的后人、冯雪峰的后人等都参加了。那一切都是民间的,没有官方的痕迹。而且他晚年,与历经苦难的鲁迅友人的后代来往甚多。这一点,是有鲁迅的脾气的。鲁迅属于民间,他也活跃于民间。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许多从奴隶之路走来的人,在他那里继续了一个故事。
在海婴那里,我们看到了鲁迅精神的片断。这是一个家族生命的延续,在多难而复杂的八十余年的生活里,他恪守了鲁迅希望的“不做空头文学家”的原则,没有偏离父亲的遗嘱,一直真实地活着。 (选自《〈新世纪〉周刊》2011年15期,有删改)
12.下列对本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周海婴年轻的时候,学习平平,缺乏才气,曾受到学校老师的批评,人们对其有点惋惜之余感叹鲁迅的后代已不复周家当年的气象了。
B.上个世纪80年代周海婴开着一辆很小的卧车到鲁迅博物馆来,门卫的老大爷居然不认识他,将其拦住,觉得他是个港台人,西装笔挺,有贵族气质。
C.周海婴先生家里的摆设很文气,书房里多是与鲁迅相关的书籍。他对鲁迅博物馆的现状很关心,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他似乎把博物馆当成了自己的家。这说明他毕竟他是鲁迅之子,逃不出父亲的巨大光环。
D.周海婴喜欢摄影,鲁迅的会议他从不发言,手里带着相机,不时在会场走动。晚年活跃于民间,与历经苦难的鲁迅友人的后代来往甚多。
E.鲁迅某些精神的片段,在周海婴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周海婴恪守了鲁迅希望的“不做空头文学家”的原则,成为一个实干的文学家,晚年出版了《鲁迅与我七十年》,讲述了一个儿子眼里的父亲以及社会变迁史。
13.下列关于鲁迅对周海婴的影响,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海婴享受了鲁迅给他带来的各种荣誉,又坚守着自己立场。
B.周海婴在晚年的一件心事是出版母亲的文集,特别是那些被删改的集子。
C.周海婴做八十大寿的活动,那一切都是民间的,没有官方的痕迹,晚年,与历经苦难的鲁迅友人的后代来往甚多。
D.周海婴一直恪守着父亲“不做空头文学家”的教诲,轻松合理真实地生活着。
14. “从鲁迅到周海婴,有两代人反差极大的空间。”请说明“反差”的具体含义。(4分)
15.文中第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述。(4分)
12.CD(A说他“学习平平,缺乏才气”只是传说。B觉得有港台人的气质,是作者认为,而非门卫。E“成为一个实干的文学家”错,《鲁迅与我七十年》只是一本传记式回忆录,他是科技人员,不是文学家。)(答对1个给2分,答对2个给5分。多于2个答案不得分)…查看完整高中传记类阅读训练答案100则(本题在页答案第二页) …15.内容上写出人们对鲁迅之子的种种猜想,增添了一种神秘感,引起读者的兴趣。手法上先抑后扬,为下文展现一个真实而平凡的周海婴作了铺垫。(每点2分,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