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首页 > 高中语文阅读训练 > 现代文阅读 > 高三语文阅读试题

《回不去的故乡——对话梁鸿: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高三新闻阅读题及答案

《回不去的故乡——对话梁鸿: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高三新闻阅读题及答案

记者:近年来,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您怎么看?

梁鸿:是的,乡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浓郁。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种感觉更多的是出于对乡村现状的不满,看到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凋落,没有秩序,而不单单是家里的老屋塌了,记忆中的河流再也没有鱼。现在的中国太快了,整个社会病态的发展,在乡村有一种显性的体现。这些一下子摆在你的面前,你就会强烈的感觉,自己的故乡沦陷了。

记者:我们今天的“乡愁”,更多的是什么呢?

梁鸿:乡愁已经不再是李白的乡愁,也不再是唐诗宋词的乡愁,不再是狭义的乡愁,现在的乡愁已经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是中国现代文化中的乡愁,中国的乡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在都市里,以都市文明或者工业文明去看农业文明的乡愁,与农业文明时代是不一样的。

在农业文明,从一个空间到另外一个空间,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没有变的,而现在的乡愁,是在高速现代化发展下,人的本源被急剧地抛弃的,人与自然没有关系了,与四季没有关系了,被孤零零地悬在都市的钢筋水泥里,这时候的乡愁是怀念人的自然属性,想念的是与自然、与大江大河的一种相互偎依的感觉。

记者:乡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梁鸿:乡愁是有质的变化的。现代意义上的乡愁,更多的是寻找一种传统。

过去,对于中国人来说,乡愁是对于农业文明的一种想念,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精神方式,农业文明下的状态与四时相合,春种秋收,晨起昏睡。

现在,“乡愁”的背后,是隐蔽的多层制度与歧视:城市不能给他很好的安定感,归属感,他们现在的状态是在一种常年被隔离的状态下,看起来很像融入了城市,实际上是被隔离,这不是自主选择的,而是被所谓时代的潮流裹挟。现在,到了我们该反思的时刻,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如果再不思辨,恐怕以后就没有什么好思辨的了。

乡愁,对于目前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如何保持自性的问题。

记者:如何保持自性?

梁鸿:现在我们的文明,与四时、季节、植物是没有关系的,它貌似是超越一切的。人无所不能啊,无所畏惧了。所以,康德说过,仰望星空,只有两种事物让我们敬畏,这就是浩瀚无际的星空与我们内心的道德,可是星空和道德似乎消失已久了。现在没有这种敬畏感了,人太狂妄了。

在这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乡愁的,它是一种隐隐约约的恐惧感,在每个人的心里蔓延。

你回到家乡为什么会感到特别舒适,因为你觉得自然界还在,你突然找到一种生存感,一种活着的感觉。当代的乡愁,是有一种巨大的批评在里面,一种传统的回望,只是我们没有去清晰地梳理它。

记者:现在,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

梁鸿:是的,现在的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当你有一天,你回望,突然发现你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传统反映在生活的丝丝缕缕中,你的根没有了,人生活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你连回头的地方都没有了。

现在的我们,只朝着一个方向发展,物质、金钱与权力,这个社会怨气冲天,你去烦躁,去抱怨,去不择手段,觉得社会亏欠你太多。在滚滚洪流中,需要一点定力,稍微拉回一些自己,这需要很大的反省能力。

记者:如何找回我们的故乡?

梁鸿:找回故乡,广义上,实际上是找回曾经支撑维系我们这个民族发展的最朴素的道德方式。找回我们的故乡,需要我们重新思索自己与这个国家、与这个民族的关系。从自己的故乡出发,思索自己的家人、邻居,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需求,然后再来思索这个时代的发展。

人类社会肯定不止趋同性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共性高速一体化的发展下,怎么样重新找到自我,就是怎么样重新找到自己的故乡,这既是自己的自我,也是民族的自我。现在,我们的国家需要找回它,否则有一天,如果我们没有一点点寻找的欲望和痕迹,我们的发展,很可能成为了别人的影子。

(选自《中国周刊》2012年第1期,有删节)

12.请概括这篇访谈中梁鸿的主要观点。(4分)

13.这篇访谈在提问方面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14.请具体说明这篇访谈中的“故乡”有几层含义,并谈谈你对“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这句话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2.①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②今天的“乡愁”,更多的是寻找一种传统。③保持自性要有敬畏感和隐约的恐惧感。④消除乡愁的恐惧感需要定力和反省能力。⑤找回我们的故乡就是找回自己的自我、民族的自我。评分要点:答对1个点得1分,答对4个点得满分4分。大意对即可。【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题目,答题是要对全文进行分析,从梁鸿的每个问题的回答中寻找答案,注意条理性,注意文章中的重要词语的筛选。回答时注意分条。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访谈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通常取决于提问的质量。本文提问的质量很高,主要运用以下几点技巧:①直切主题,直接发问。(直问)②紧接上文,用提示性的话语引导采访对象将谈话内容深入一层。(追问)③适时地应和、总结,自然延续话题。④及时调节控制话题,引导访谈过程,使访谈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进行下去。评分要点: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满分5分。【解析】试题分析:访谈的表现手法一方面是针对提问者的技巧,一般有单刀直入式和旁敲侧击式两大类,细细划分,又可分为直问、趣问、推问、旁问、诱问、追问、反问、对比问等多种。另一方面是针对回答者的技巧,一般有引用、比喻、打比方、反问、反复等修辞技巧,还有开门见山表明态度,委婉含蓄呈现观点,层层推进揭示本质,顾左右而言他巧避锋芒等;在语言风格上有的朴实无华,有的浅显易懂,有的巧用俗语民谚,有的引述诗文,有的生动形象等。此题是直接发问、层层升入,最后总结。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1) A现实中的故乡(或地理意义上的故乡);(1分)。B一种虚拟的故乡(文化、精神或心理上的故乡)。(2分)(2) 要点: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传统的根基没有了,你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无论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还是心理意义上的故乡都失去了)。(3分)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章的主旨的考核的题目,故乡的两层含义分别为现实的故乡和虚拟的故乡,恐惧感是有时我们觉得我们的故乡失去了无论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栏目热点
热评资源
最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