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首页 > 语文知识 > 汉语拼音

汉语注音符号详细介绍

[移动版] 作者:佚名

汉語注音符号

 

注音符号舊稱爲“注音字母”,爲漢字注音而設定的符号,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共計39個字母,排列以“ㄍㄎ”開頭;1920年改訂字母順序,增加一個字母“ㄜ”共計達40個。注音初期以讀音統一會所定字音爲标準,故有“萬v、兀Ng、廣Gn”三個字母,後以北京音爲标準,“萬、兀、廣”隻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37個(聲母21個,韻母16個)。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稱爲“注音符号”,正式的稱呼是國語注音符号第一式。相對于拼音來說,注音符号有時簡稱注音。目前在台灣,小學生在學會漢字書寫之前,會先學習注音符号作爲中文字的替代寫法;在生活實用上,注音符号也用在标注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打字輸入法。

由于注音符号在台灣推行相當成功,小學生皆被要求熟練使用。所以在台灣閩南語、客家語的教學上,教育部另外增添新符号以能拼讀,目前這些新符号已收錄至Unicode編碼中的“Bopomofo Extended”區。

写法

 

直式

 

ㄨˋ

 

 

ㄨˊ

 

ㄠˋ

橫式
ㄓㄨˋ ㄧㄣ ㄈㄨˊ ㄏㄠˋ

查看更多注音符号 注音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