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化音规则
普通话的儿化现象主要由词尾“儿”变化而来。这种语音现象就是“儿化”。
“儿化”中词尾“儿”本是一个独立的音节,由于口语中处于轻读的地位,长期与前面的音节流利地连读而产生音节,前面音节里的韵母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
我们把这咱带有卷舌色彩的韵母称作“儿化韵”。儿化韵音变规则是:
儿化音变的基本性质是使一个音节的主要元音带上卷舌色彩,(一是儿化韵的形容性符号,不把它作为一个音素看待。)儿化韵产音变条件取决于韵腹元音是否便于发生卷舌动作。
1)儿化音变是从后使韵腹(主要元音)、韵尾(尾音)发生变化,对声母和韵头没有影响。
2)丢掉尾—i、—n、—ng。
3)在主要元音上(主要元音是i、u时除外)加卷舌动作。这些主要元音在爽数变为带有卷舌色彩的央元音ar和er。
4)在主要元音后面加上。包括原形韵母5个:i、in、ing、u、un。另外,儿化时舌尖元音和后加上一个,实际读音是用替换了原来的韵母。
5)后鼻尾音韵母儿化时,除丢掉韵尾外,往往使主要元音鼻化。
普通话39个韵母,除本身已是卷舌韵母的外,理论上都可以儿化,但口语中韵母(把后看作是的省略。认为“瓮”可以儿化比较勉强)未见儿化词,实际只是35个韵母可以儿化。
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了解,请查看作品:儿化音的读法与变化规律 有详细分析讲解。
相关作品:儿化音的五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