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行千里”的上一句是什么
◆“晚霞行千里”的上一句是什么
是“朝霞不出门”
这是一句气象谚语,朝霞预示将有大雨 所以不出门;晚霞预示天气晴朗 可以行千里而不用担心。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科学依据吗?
有科学根据。早晨或傍晚,太阳光斜射,通过空气层的路程比较长,受到散射减弱得很厉害。减弱得最多的是太阳光波中的紫色,其次是靛、蓝色等,减弱得最少的是红色或橙色光。这些减弱后的彩色阳光,照射在天空和云层上,就形成鲜艳夺目的彩霞。
春夏早上,低空空气稳定,尘埃少,如有鲜艳的朝霞,表示东方低空含有许多水滴,有云层存在,坏天气将逐渐逼近,这就是“朝霞不出门”的原因。
傍晚由于一天的阳光加热,温度较高,低空大气中水分一般不会很多,但尘埃因对流变弱而可能大量集中到低层。如出现鲜艳晚霞,则主要由尘埃等干粒子对阳光散射所致,说明西方的天气比较干燥。按照气流由西向东移动的规律,未来本地的天气不会转坏,所以有“晚霞行千里”的说法。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和日落胭脂红,无雨必有风这句话有冲突吗?
无冲突。这是两种不同的现象,并不冲突的.晚霞行千里是指天空中没有多少水汽,天空中的晚霞是呈"透明度"很好的明亮和艳丽的状态,由于天空中没有多少水汽而又处于无风或微风的情况,空气的"对流"也比较稳定,所以一般不容易下雨;而所说的日落胭脂红,则是指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汽,落日的晚霞的光线,经过空气中水汽的"阻挡",光谱中短波长的光线被挡住后(也可以称衰减后),只有光波长相对较长的红光才能较多的透过大气而达到地面,这样的光线,一般都是比较昏暗而红光成分较多的胭脂色,所以说由于空气中水份多而容易下雨.同样是红色光线,可它们的"表现现象"不同,也代表了天气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