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者竞争──单一化
连词在它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是相对地集中在一个历史时期涌现出成组成批的同义连词,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竞争”,同义连词在竞争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定型,最后成为现代汉语使用的连词。这种成组同义连词的出现,多集中在上古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近代的宋元时期。这两个时期也是连词同义共存与同义竞争的典型时期。下面举两例以作说明。
例如,“或者”义的选择连词,春秋时出现了“若、如、一”等,战国时出现了“壹、或”等。东汉出现了“或者”。在历史的竞争中,“或、或者”取胜,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代表性选择连词。
当“或者”讲的“如、若、一”在上古时期十分活跃。如:
其以丙子若壬午作乎!(《左传·昭公十七年》)〔恐怕会在丙子日或者壬午日发生火灾吧!〕
国之守龟,其何事否人?一藏一否,其维能常之?(《左传·昭公五年》)〔一藏一否:或吉或凶。〕
壹阴兮壹阳,众莫知兮余所为。(《楚辞·九歌·大司命》)〔壹阴:或者隐藏。壹阳:或者出现。〕
战国时期出现了“或”如:
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荀子·修身》)
这里的“或”一般被认为发展成为并列关系的选择连词了,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形,只能是其中的一种。我认为,可看作是选择连词的萌芽。再早一点,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它还是一个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同时或交替发生,相当于“又、有时、有的时候”。如:
既立之监,或佐之史。(《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已经确定了监酒官,又以史官佐辅。监,监酒官,负责纠察的官吏。宴会中设有史官,以备记下酒醉胡闹的故事。〕
连词“或”由副词发展而来,到汉代得到社会的确认。如:
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史记·封禅书》)〔那神或者一年都不来,或者一年来好多次。〕
在西汉,这一用例中,似乎还可看到副词“或”的痕迹,到东汉,情况就不同了。如:
圣人之才,皆能先知。其先知也,任术用数,或善商而巧意。(汉·王充《论衡·知实》)〔任术用数,或善商而巧意:掌握了方法规律,或者善于商讨并且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