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讲座
导读:
一、明确课标要求
二、把握出题方向
三、狠抓基础复习
四、关注中考热点
一、明确课标要求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评价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把握出题方向
1明确说明要求
①准确划分诗文语句的朗读节奏。
②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③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④了解常见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⑤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
⑥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
⑦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⑧分析概括诗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②把握出题方向
三、狠抓基础复习
(一)朗读节奏的划分 文言断句八法
1、弄通文意断句
要给文言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弄通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2、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
要给文言断句,常常需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
3、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断句
文言中常有对偶句、互文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4、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
文言文多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多使用前后相承句。
5、根据韵文特点断句有的文言文是韵文,韵文有一定 的用韵规律。
6、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
文言对话常用“曰”、“ 云”等字。
7、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句首就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
8、借助语法结构断句
文言语法中的固定结构,如: “……者,……也”、“不亦……乎”、“何……之有” 、“孰与……乎”、“为……所……”、“受……于……”等。
(二)实 词 用 法
1、通假字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
(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2、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①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
②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指丈夫的配偶。
③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走”古代指跑,现指步行。
④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如:“痛恨”古指“痛心、遗憾”。
3、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如:
(1)原因——如“既克,公问其故”
(2)所以——如“彼竭我盈,故克之”
故 (3)故意——如“广故数言欲亡”
(4)旧——如“两狼之并驱如故”
(5)特意——如“桓侯故使人问之”
4、词类活用:
根据一定语言习惯,把一般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就是词类活用。
一般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包括:
(1)名词活用作状语
(2)活用作名词
(3)活用作动词
(4)使动用法,译为“使……”
(5)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宾语)”
实词答题技巧
熟悉原文,联系课本,迁移知识,紧扣注释
有效整理,认真识记,词不离句,联系语境
课外文言文中的带点实词,往往与已学过课文中的实词的意义有联系。因此,我们必须对课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非常熟悉,更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一词多义现象,要联系上下文选择适当的意思。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掌握这15个虚词
之 以 其 而 于 然 者 且 则 乃
焉 乎 为 也 虽
(一)之
1、代词
A、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 愿借之杀之。
B、指示代词,译为“这”、“此”。 固以怪之矣。
2、动词:译为“去”、“往”、“到”。 辍耕之垄上。
3、助词
A、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行道之人弗受。
B、用在主谓短词中,取消句子独立性。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宾语提前的标志,有强调作用。 宋何罪之有?
D、凑足音节,无义。 公将鼓之。
(二)则
1、连词,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
2、副词,就是,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连词,如果。
入则无法家拂士。
(三)而
1、表顺承关系,可不译。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2、表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3、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4、表并列关系,可不译。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5、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四)焉
1、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且焉置土石?
2、兼词,相当于“之于”。
必有我师焉。
3、语气词,用于陈述句后。
寡人反取病焉。
4、用于句尾,表停顿,相当于“啊”“呀”。
有子存焉。
5、句末助词,无义。
因以为号焉。
(五)其
1、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译为“他的”、“她 的”、“它的”、“他们的”。
其实味不同。
2、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其中的”。
其昏与庸无以异也。
3、加在“如……何”前面,有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
其如土石何?
(六)然
1、指示代词,“这样”、“那样”。
然,胡不已乎?
2、是的,对的。
吴广以为然。
3、转折词,然而,但是。
然往来视之。
4、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环堵萧然。
(七)者
1、代词,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译 为“……的人”、“……的东西”、“……的事”。
贫者语于富者曰。
2、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者……也”译为“是”。
陈胜者,阳城人也。
(八)于
1.介词,译为“在” “从”“向”“到”“对于”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
受任于败军之际。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
霜叶红于二月花。
(九)以
1、动词,以为,认为。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2、介词,因为。
扶苏以数谏故。
3、动词,用。
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4、介词,用、凭借。
问:“何以战?”
5、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
(十)为
1、动词,做,当。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2、动词,作为,当作。
子墨子解带为城。
3、判断词,是。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4、动词,以为,认为。
孰为汝多知乎!
5、介词,被。
士卒多为用者。
6、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夫子何命焉为?
7、名词,指心理活动。
或异二者之为。
8、介词,为了。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9、介词,给,替。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10、介词,对,向。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翻译句子
文言文的翻译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信:即要准确,尽量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
达:即要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生搬
硬套,没有语病;
雅:即要优美,争取做到遣词用语生动传神,富有
韵味;
文言文的翻译要遵循二个原则
①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
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基本方法:留、补、换、删、调
换 --- 将古今异义的词换成现代汉语
留---保留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专有名词、年号、帝号、国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等词语。
补---单音词补充为双音词,省略的成分补上。
删---删除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实在意义、无须译出的 文言虚词
调---把古代汉语中一些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要求调整好。
翻译中的句式处理
文言句子翻译的基本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
省略句 应补充出文中省略的成份
倒装句 进行必要的语序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判断句 一般译为“……是……”,注意主语与宾语的搭配要恰当
被动句 用被动语气显得别扭时应换为主动语气
文言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有其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难解句子,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要求做到,合情合理。
词句间段,紧密联系。跳跃句子,补出隐意。加上括号,表明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跳译。人身称谓,掌握惯例。吾余为我,尔汝是你。
常见虚词,没有定意。对待之法,因句而异。全篇译完,还须仔细。
逐句流畅,错字无迹。改无可改,方可搁笔。
翻译出错原因:
一是关键字翻译不准确;
二是丢字落字现象严重。
解决方法:
一是关键词语翻译一定要准确。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出现错误)“具”翻译为“具体”,把“惋”解释为“惋惜”。
(正确解释)具----------详细
惋----------惊讶
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办法就是直译。
具体办法:
先将句子中的每一个字的意思译出来,然后进行“增删词语”或“调整顺序”。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余、各、复、延、至”(重点词语)
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里。
“善哉,君之问也!”晏子再拜。
“善、再”“您问得真好啊!”晏子拜了两拜。
另外,增删词语还包括把句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四个分句主语却不相同,翻译时要做补充,并将补充的成分用( )标出。
(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语言表述要到位
(理解表述题)
常出现的错误:
一句话表述不全面;
一大堆话却表述一个意思。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解题技巧
文言文中心的把握
把握文章的中心,实际上是解决一个“为什么”的问题。首先要反复诵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应当逐段逐层逐句分析,弄清段与段、层与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文章的关键句,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鉴赏,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1.注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从中体会文章主旨。
2.注意记叙中的议论,从议论句中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3.注意关键语句,进行个性化的鉴赏
文言文整体阅读:
通览全文,把握文意,
结合内容,评价赏析。
四、关注中考热点
热 点 预 测
从今年的中考说明当中我们可以猜测今年的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可能选择课外或者课外课内各一篇的形式。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们该引导学生如何读懂并解答呢?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认真仔细分析标题 。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上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理解全文内容。
先粗读文章,了解文章讲的是什么事件(几件事、事与事之间的联系),涉及的人物(几个人,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对人物与事件是怎样的态度,做到心里有数,对于不理解的词暂且先不作深究。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我们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去理解全文。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若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阅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另外,我们还应注意以下方法:
一、以境解题,即依照文言语境解题。
二、以旨解题,有些题目必须先弄懂全文的主旨,才能更好的解答。
三、以情解题,解答启示类题时,要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的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温馨提示
文言文比较阅读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在平时多下工夫,就一定能答好这种类型的题目。
一、多阅读。在平时我们要注意拓宽自己的视野,有意识地进行课外古诗文阅读。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进行比较阅读的文段与课内文段是有联系的。因此,我们在阅读课外古诗文时,就可以按照上述规律,阅读与课内文段主题相同,或者事物相关,或者主人公相同,或者体裁相同的古诗文。当然,我们阅读了大量课外古诗文,也不一定在中考时考的就是我们读过的,不过文言文本身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比如说语法现象、固定搭配、朗读节奏等等。课外多阅读,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文言文水平,还能了解我国历史及传统民俗,可谓一举多得。
二、勤积累。通过上面的考试原题,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文段是课外的,但知识点在课内我们都学过。比如实词解释、虚词的用法、通假字、古今异字字、翻译句子等等,都是平时我们上课练习过的。因此,只要平时勤于积累,夯实基础,掌握课内学习的知识,无论是以比较阅读的形式设题,还是出现另外更加新颖的形式,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基础打牢了,相信无论以什么形式设题都不会难倒我们。
三、莫慌张。猛然看到一篇从没见过的课外古诗文,有的同学或许就先被唬住了,不知该如何下手。其实,只要静下心来看一看,就会发现课外文段其实没那么可怕,他们在难度上与课内文段相当,而且有生词或不好理解的地方,下边一般都会有注释,不会影响对文段的理解。因此,遇到了没见过的课外文段,首先不要慌张,只要调动起平时自己的积累,就会很容易地大体理解文段的内容及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