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首页 > 教育资源 > 教学课件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移动版] 佚名

可怜季羡老,九十尚空茫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读后感

季羡林老的一篇短文《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杂文月刊》发表后,据说“语言虽然平直,却是石破天惊!”(罗海),褒贬纷芸。

在我看来,季老文章本就空洞虚茫,褒和贬更是空对空,全不中的。大家都是“空空儿”、“空空道人”。

季文开头写道:“有人认为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远不如早一点离开人世这个是非之地,落一个耳根清净。”

这种论调,貌似超脱,实为消极;貌似清高,实为自私;貌似智慧,实为糊涂;貌似无欲无求,实为无本无根。这样的人生态度,不可能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根本有真切的体认和把握,“对于人类的前途”(季语),对于社会和自己,都谈不上很强烈的责任感。

儒家的人生态度最为从容而中庸。当然有忧患有叹息,但明知不可而为之,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自己的责任,不会为“落一个耳根清净” 而萌生“早一点离开人世这个是非之地”的厌世念头。钱穆说得好:

“人固准备着随时随地可死,以待此忽然死期之来临。但同时,人亦该准备着随时可以不死,以待此忽然死期之还未来临。-----上述两大义,正是儒家孔孟所以教人解脱此有我之身与有身之死之两大限之种种迷惘牵累之苦痛。若明白得此两义,将见人生如海阔天空,鸢飞鱼跃,活泼泼地,本身当前即是一圆满俱足,即是一无限自由,更何所谓苦痛,而亦何须更向别处去求真理寻快乐?更何待于期求无我与无生,归向上帝与天国?此是中国圣人孔孟,对人生不求解脱而自解脱之当下人人可以实证亲验之道义所在。”(《人生十论--如何解脱人生之苦痛》)

大乘佛家强调自度度人,自觉觉他,当然也不会厌憎“人世这个是非之地”。正因为人间多是非、多苦难,才需要慈悲和救度。我在《自勉诗二首并序》中提及:

有一个古德在临终时,对他的弟子说,"多么可恨啊! 事情的结局,根本不合我的期望。"弟子问,"你原来是什么期望呢?"古德答道"我向来都是这样祝祷的:希望一切众生的痛苦,像一大片黑烟一样,都能集结到我心中。可是,现在浮现在我眼前的,却是净土的景相。 这根本不是我原来所想的。"

两相对比,高下立判。季文谈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开头就这么灰黯厌世,真不知其哲学、佛学学到哪里去了。这样的心态,却奢谈什么“人类大同之域绝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岂非自欺欺人?

季老“对人生有一些想法,动过一点脑筋”。不错,“这些想法是有点道理的”,但这些想法和道理粗浅空洞得可怜,他与他所批评的芸芸众生的差别,也就五十步和一百步的不同而已。季老有些什么想法呢?他说:

“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人类大同之域绝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纽不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

我想,看了季文,特别是看了上面这段话,绝大多数人不会增添“人类总会越变越好”的信念,不会增长“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的责任感,反而会更加感觉生命“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更加感到人生没有意义与价值,从而坠入虚无的深渊。

季文结尾把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归纳为“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肤浅到极点!把生命视为“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存在,仍是以某种工具看待。这样的的意义与价值,何其有限;这样的责任感,毫无内力。难怪季老用的是假设句:“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可见他自己根本就是不相信、至少不坚信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是“真有”。

综上所述,显而易见,季老自己也未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这一生”。正如其自承“也属于芸芸众生之列,也难免浑浑噩噩”。人生无价珍,自性无尽藏。可怜季羡老,九十尚空茫。呜呼!季老年逾九旬犹唱太平曲向当局献媚,良有以也。

季文对“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这一生”的芸芸众生的批评,本来是不无道理,可从季老笔下写出来,不仅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且缺乏某种真诚。

栏目热点
热评资源
最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