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首页 > 教育资源 > 教学实录

云南的歌会课棠教学实录(三则、竞赛)

[移动版] 佚名
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描写出云南美丽的风光。特别对充满生机的山鸟的描写,更增添了“漫歌”独有的特色。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云雀群与女孩子们的唱歌相互应和。或悠扬或质朴,鸟儿与女孩交相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师:解读得挺好!继续!

生:我也说说“金满斗会”的场面描写。“金满斗会”的发起人是“村子里人”;地点,就设在“住处院子两楼”和“长长屋廊下”;人员,有“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妇女占多数”,参加者大多为普通村民,但打扮得是珠光宝气,银光闪闪,像过年一样,“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时间和形式的安排,“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这个场面与前面的两个相比截然不同:第一个场合实际上就是“独唱”,尽管是对歌,也是要一对一的独唱;第二个场合是“小合唱”,几个赶马女孩子走在山路上,随意地悠闲地唱着山歌;而这个场合是“大合唱”,百多人聚集在一起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的曲子,那声音“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因此,这个“盛会”显得隆重而热烈,并且更加令人难以忘怀。

师:山野对歌,生面别开,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山路漫歌,发乎性情,自然成趣,是即兴的自由歌唱;金满斗会,场面宏伟,气势壮观,是展览民歌的大课堂。各个场合均可相对独立存在,老师愿意和大家一道分别鉴赏这三个语段,藉以揣摩和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当然也要学习其中的人物、环境以及场面描写,相应地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希望大家踊跃畅言所见所感!好,请注意第一个场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一遍!(学生自读2~3自然段)说一说,你对哪些“特别关注”的细节有独到见解?

生:这一片段首先介绍了对歌的地点和内容,然后主要通过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的动作、神态、外貌来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快。

师:是这样啊!能不能特别注意到“山野对歌”的民族特色?

生:南方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的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

生:文中对唱歌女子的描写,特别是对她的衣着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聪明、开朗、勤快的少数民族农家女子。

生:参与对歌的多是年轻男女,所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不少年轻人还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

师:我就接着“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问个问题吧!“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这句话中的“多”字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生:“多”字不能去掉。“多”是表示约数的副词,这里表示大多数,并不指代全部。如果去掉,语言则显得不准确。

生:“多”字表示一种数量范围,如去掉“多”字,则与“也唱其他故事”不符。

生:“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它他内容,因此“多”字用得准确精当,无可更易。“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

师:沈老用词准确,大家把握得也很准确!我们再来看看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二”。自行比较阅读,之后讨论交流: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自读)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师:怎么样?发现各有其妙了吧?

生:第1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这里直接描写了人物的肖像(面容、牙齿、衣饰等),工笔刻画真实细致,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第2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其中着力描绘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运用了拟人和比喻修辞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

生: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

师:人物描写的方法很多,直接的,间接的;语言朴素自然的,浓墨重彩的……选择哪一种方法,全看表现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

生:(齐声)让人物符合自身的特点,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有悟性!(小结)《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别开生面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请大家回顾一下本课时的所知:(ppt演示)

三个场合 方 式 特 点 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感受

山野对歌 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提问(猜谜音乐)

互嘲互赞

其他故事

才情智力比拼

唱歌人对民族风俗的热爱之情

山路漫歌 自由歌唱 自然成趣 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金满斗会

民歌课堂 盛况空前

气势壮观 唱歌的场面

虽说是三个场景的歌会,但每个场合又都运用了点与面相结合的方法加以描写。第一个场合是“对歌”,先是整个介绍对歌的情况,人们来自四方,都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然后抓住一位年轻妇女加以特别描绘,她唱败了三个对手,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又如第三个场合是“传歌”,同样先是介绍“金满斗会”的场面,盛况空前,男女老少全来参加,传歌连唱三天,妇女们打扮得像过年一样……最后着重描写了一位年过七十的老者,“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以此来反映老一代的智慧和热情。点面结合的描写,使我们不仅对歌会的大致情况有所了解,而且对歌会中人们的表现也留有深刻的印象

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的阅读务必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认真品析词语、句子,从中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请大家继续思考探究:课文第4自然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下课]

第二课时

[上课]

师:很高兴在“课前一支歌”里,大家唱起了民歌,是受《云南的歌会》影响了吧!现在我来提

栏目热点
热评资源
最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