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首页 > 教育资源 > 教学实录

云南的歌会课棠教学实录(三则、竞赛)

[移动版] 佚名
示一些歌词,看大家能否指出其所属的民族!“掀起了你的盖头来,让我看看你的脸。”

生:这是维吾尔族民歌。

师:“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生:这是蒙古族民歌。

师:“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

生:这是藏族民歌。

师:“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生:这是台湾的高山族民歌。

师: “都知道哇?!”行啊!换个节目,我说几个句子,其中的部分语意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的,请你指出这个成语来。“这是种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或创造新形式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

生:“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或创造新形式”是成语“别开生面”的意思。

师:“也唱其它故事,从古代的唱到现代的,引经据典……”

生:“从古代的唱到现代的,”——贯穿古今。

师:“那次听到一个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像哑巴一样,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生:逼得对方哑-口-无-言。

师:“这种年轻女人,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到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像没有那回事一样。”

生:句末取代为“若无其事”。

师:嗬!可以嘛!再听抢答题:《云南的歌会》选自——

生:《沈从文散文选》。

师:据说原文另有标题,原文的标题是——

生:《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师:跟马沾上关系咯。课文第4自然段写“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却用许多笔墨描绘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尤其是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呀?作者这些处理的用意何在呢?

生:这是给“赶马女孩的歌唱”创造了一个动人的场境。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情趣。

生: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子,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生: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

师:说在点子上了。此处的环境描写,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写山坡树林,写化,写鸟,写人,描绘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来。来,再读一遍第4自然段,加深一下印象。(学生自读)练习练习?!如果给这个语段拟一个小标题的话,最好是——

生:赶马女孩的歌声。

师:唔,好个偏正短语:中心语和限制成分都很妥贴。能够最概括地指出唱歌人所处环境的特点吗?能够用一句话阐明这样描写的作用吗?

生:天蓝,花美,鸟鸣悦耳。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师:多么精炼的动宾短语啊!简洁而确切。“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这个句子有什么意蕴嘛?

生:这里有意写报春花的颜色——天空似的蓝,写出了云南山路上天地相互辉映的特色,使人感受到一种和谐美、亲切美。

生:它从视觉的角度,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报春花颜色纯正,能够给人以美的感觉。

师:有花香必有鸟语,文段中特别写云雀了。“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钻去,仿佛一直要钻透蓝空。”其中一个动词用得特妙!

生:“钻”。

师:有眼光!“钻”,妙在何处?

生:一般情况下,鸟儿出现在文章中大多是以美丽可爱的形象展示的,读起来多少有些乏味。而这儿,作者却用“钻”字显示云雀这种鸟儿活泼灵动的形象,充满了活力;并且蓝空的浩大与云雀的渺小形成了一个落差。渺小的鸟儿要钻透庞大的的天空,“钻透”一词也更加炫示了生生不息的青春之美。

生:“钻”字写出了云雀飞时的冲劲和猛劲,也写出了它轻快敏捷的特征。

生:写出云雀高飞直上云霄的情态,突出了一种力量感。

师:说道云雀,我联想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云雀来了,鲁迅先生是怎么写云雀的?

生:“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师:比较比较,两处有何异同呢?

生:沈从文用“钻”字,表现了云雀向天空中飞的一种动态美和力量美,可以从这个字中体会到云雀飞掠的速度是多么迅疾,也可以使读者想像到云雀那矫健的姿态。鲁迅用“窜”字,与本课中的“钻”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生动体现了鸟的动态与情态。不同的是,此处的“钻”更多地凸显了鸟飞翔时的力量美,而“窜”字则更多地展现出鸟飞翔时的速度快。不管怎样,两者都是仅仅用了一个字就将鸟的“造型”活灵活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师:动态动态,有“动”就会有“态”,你抓住“态势”所言,很能说明问题。现在,我又想到朱自清笔下写春草的一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生:《春》中的句子。

师:这句中也用了一个“钻”字。同样是“钻”,怎样看待这两者之间呢?

生:本文中的“钻”体现了云雀飞行的速度之快捷,而朱自清笔下的“钻”则是体现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畏土地那严实的覆盖,破土而出。

生:两文中的“钻”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事物迸发时的动态,都表现出事物各自的特征。但《春》中的“钻”侧重于突出小草萌发时那种不可抵挡的生机,本课中的“钻”则侧重于突出云雀飞行有力的特点以及云雀的习性。

师:很好!辐射思维迅速聚合。再想:语段结尾写到“在这种环境气氛里”的“这种环境气氛”指的是什么?

生:树林,开满杂花的山坡,各种鸟鸣声,明丽的天空……

生:“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

师:大而言之,则不外乎后面圈定的这段原文所描写的话;具体所指,前者强调的花花鸟鸟都是。最后一句“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表达了作者对歌声由衷的赞美,同时,也表现力作者对优美山景及女孩子歌声的浓厚的兴趣。

师:句中有组关联词语“不论……都……”表条件关系,请用以造一个复句如何?

生:不论我们怎样竭力描绘,都不能完全道尽山路漫歌的优美环境。

师:的确也是啊!我们努力吧!请用“我发现……”的句式,畅谈你在段中发现的美点,尽情发挥!

生:我发现,不论是什么花儿,都急于显示大自然的墨笔。

生:我发现这儿

栏目热点
热评资源
最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