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我发现这个句子有嚼头:“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喜欢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这种鸟本来是不喜欢鸣叫的,却因了云南这个歌的家乡,鸟也为这淳朴的氛围所感染,唱个不停,突出了云南的歌的感染力强。
生:此题我用排比句来完成——我发现了一件美丽的连衣裙,由果树、柞树、竹子染成的绿底,跳跃着野花的彩点儿;我发现了第二片蓝天,那一片粉蓝色报春花,用它们的微笑,造出了大地上一方纯净;我发现了一群天地的精灵,用它们灵活的飞行技巧,划出了流星般的美丽。(赢得一片掌声)
师:我发现今天大家的思维很活跃!生动的场面,生动的语言,生生动感了我们的脑筋。保持这份生动,我们再到更加生动的“金满斗会”看看?!请读第5自然段。(学生自读)在这个盛会上,参加的都有哪些人?盛会的作用是什么?
生:男女老幼,各种各样的人都有。集会表面是避疫免灾,但主要是传歌,把老一辈的民歌传给下一代。
师:“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一说好不好?
生:参加盛会的有做不定活计的妇女,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等。盛会在人们的心理上起到一种避疫免灾的作用,更主要的作用是传歌。
师:主要作用在于传歌的“金满斗会”,其演唱方式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生:演唱方式:百多人集合在一起,六人围坐一桌,轮流低唱歌曲。演唱内容:一般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它本地好听的曲子。
师:“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的意味。”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生: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声音比作有形的松涛,借描绘松涛刻画出声音虽小,但雄浑有力、气势恢宏的特点。
生:也写出了场面的壮观。
师:“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如此。”这一句中的“如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生:“如此”指代的内容是:与会的人多,歌的题材广泛,人们的热情高潮等。
师:“高潮”?“热情”还是说“高涨”合适些。参加“金满斗会”的众人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一位或那一种人?说说你的理由。
生:年过七十,牙齿早已脱光,却十分热情的吹鼓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年纪和他与会的热情形成了一个极大的反差,正是这种热情才使得这里的乡土文化得以世代相传。
生:我也觉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位老者,虽然年纪很大了,但他对“金满斗会”仍有着极高的热情,这种热情可是民歌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这儿也表现出这位老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乡土文化的热爱。
生:我喜欢“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城门边跳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这类人。他们虽然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但从他们参加这次集会来看,他们都是唱歌的好手,也可以看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师: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善待生活,善待人生。还有吗?
生:我认为是“占多数”的妇女,她们衣着光鲜,银光闪闪,显然做了充足的准备,表现了极高的热情。
师:噢!看来“热情”参与是加深大家印象的关键。为了加深对整个语段的印象,请大家再次发掘本段的亮点!
生:这段的首句:“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这句中的“最”字用得最好!在文章的前面已经写到了两个比较大的歌唱场景,即“山野对歌”和“山路漫歌”,又因为“最”字一般形容几者事物比较后所得出的其中最好的,这就说明“金满斗会”比前几个场景还要盛大,还要好玩,还要有意义,也使得文章的层次之间自然地完成了过渡。
生:本句总领全段,“最”字也突出了“金满斗会”的热闹。
师:“最”字用得好!继续交流!
生:“十年难逢金满斗。”——这句话很巧妙地引用小时候听到的老太婆的口头语来结束全文,机敏地表达了作者对云南民歌的赞叹,又有机地照应了文章的开头。
生:我欣赏这个句子:“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地整本整套地唱下去。”——句中用“脱光”一词,写出了老人年事已高,老人的热情参与,更好地展现出“金满斗会”的热闹场面,同时又和上文一起点面结合,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也写出了歌会的悠久传统和长盛不衰。
生:“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这个句子中的“东西”一词,至少有两个作用:一是见出作者行文的幽默;二是联系前文来看,“东西”在这里似乎不仅仅指传歌了,也许还有别的东西。
师:这么想也不错!对村寨传歌的目的,或者某些句子的含义,即便到了课外,我们也还可以自由地深化探讨。现在我想请问:我们身边有没有如此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要怎样才能像作者一样感受民俗文化的美?(学生交头接耳)
生: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我们身边也有。
师:举例说说。
生:舞狮子,玩龙灯,踩高跷,划采莲船。
生:蚌壳精舞,秧歌队,腰鼓队。
生:海燕文化中心户的歌舞演出。
生:街舞……
师:哦——说起来样式不少嘛!那就这样吧,各位先认真调查收集一番,采访研究一通,欣赏领略一阵,比较若干,分析透彻,不论民歌、民谣还是其他什么,最终归结出各自的特色,准备成系统资料。同时,结合阅读自读课文中的相关文章,切合自己的感受,自拟题目写一篇介绍本地民俗节日的文章。我期待很快能够读到脍炙人口的佳作哟!还有什么困惑吗?那就请将本文再三读透,欢迎大家随时与我探讨文中的新发现!就让沈从文先生的文风影响我们的读写创作好了!(学生自主研读)
[下课]
---------------------
师:(首先播放云南民歌、渲染气氛)同学们,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用歌唱来传授知识,据说,解放前的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许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别的尊敬。今天,就让我们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教师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