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对诗歌进行再创造,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2、借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直抒胸臆的构思,理解《未选择的路》一诗中的象征手法,
逐步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体味诗人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解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
2、品评两首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未选择的路》中,诗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选择的那条路的原因。
2、掌握象征手法。
[教学要点]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学生自主交流,畅谈读诗感受;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悟诗歌,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学生自主品评诗歌,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比较鉴赏,学生畅谈学诗的心得,鉴赏体现主体化、个性化。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播放龙飘飘的金曲《成长的岁月》“过去为没有得到而伤悲,过去也曾为失去而后悔,我想起这一切的一切,那都只是我心头一个结。今晨当我不再为我的付出而流?目,成长的岁月,让知道我已失去太多,成长的岁月,让我知道更要珍惜拥有的一切。”
岁月的风铃在我们耳边叮哨作响,站在青春的路口静静凝望:前方的道路曲折蜿蜒,直通向那被称为“明天”的地方。回头看看自己的足迹,那一双双脚印记下了我们每一次跌倒和跟跄,这条路上有绿洲有沙漠,有风吹雨打,有乌语花香,但无论如何,平原留着我们的足迹,高山印证着我们的身影,大海融人了我们的气息,天空记录下了我们的飞翔。多少次阴霾,我们用阳光驱散,因为我们心头萦绕着坚强与快乐,清听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播放示范朗读带)
二、诗人简介
①普希金,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一呢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在和保皇党人丹特士决斗中被阴谋杀害。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包括抒情诗。包括著名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长篇小说《小尉的女儿》;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澳涅金》。《叶甫盖尼·澳涅金》是他的代表作品。
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的强烈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一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剑击一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溢着阳光。”
《假如生尖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1825年。1824年—1826年普希金被沙皇从南方流放地召回,幽禁在他父母的领地米海洛夫斯科耶村。与沸腾的社会生活隔离,远离战友亲朋,普希金坚强地经受住了幽禁中孤独与寂寞的考验。在那些孤独痛苦的日子里,唯有与邻近庄园山村奥西波娃一家的来往,给普希金的幽禁生活带来一线阳光。
这首诗就是诗人为奥西波娃的女儿姬姬的纪念册题的诗。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现代诗人,一生荣获四次普利策优秀诗歌奖,他的诗在美国拥有众多读者。他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弗尼亚州的弗兰西斯科。他曾就读于达特斯学院,但不久便辍学到一家纺织厂做工。1897—1899年,他又在哈佛大学学习。此后,他当过教员、工人,农民。1912年全家迁往英国,得到庞德等诗人的赏识和帮助,《一个男孩的愿望》和《波士顿以北》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1915年他返回美国,边教书边干农活。
诗人主要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乡土气息,同时又富于象征和哲理,内涵复杂,情调微妙,深为人们喜爱。
三、师生共同赏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文章结构
2、文章的主题《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对一位少女真诚劝慰,叮嘱孩子应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并鼓励她在不幸和痛苦面前要镇静,振作,勇敢乐观,勇于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相信未来定会更加美好的坚定信念。
3、文章分析(第一节)
这首诗的第一段就像一位温厚的长者在低声嘱咐自己心爱的孩子,也象一位坦诚热情的成年人在勉励自己的“忘年交”小朋友。诗人语气亲密、温和地谆谆告诫涉世未深的少女:不要被生活中暂时不快吓倒,不快的阴影就会消逝,就象乌云不可能永远占据天空。只要善于忍耐、克制,一切就能过去,生活中的太阳必然重现。诗句的用词也体现出这种亲密和婉的特色,词意和音韵两者都象是在轻声细语,更加衬托出诗句中饱含的温暖和深情。
正如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悲伤一样,欢乐也不会永远被悲伤的日子掩盖,这是诗人希望纯真的孩子永远记取的成年人的经验,也是生活的真理。
怎样理解“欺骗”一词?
“欺骗”是指个体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这种距离给人造成的心理落差和情感失落。
为什么说“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因为悲伤会吞噬一个人的斗志,让人一蹶不振;然后是“不要心急”,因为凡事都有一个过程,风浪的平息需要时间,花朵的绽开需要时间,焦虑、着急将于事无补,必须学会忍耐和等待。
4、分析文章(第二节)
诗人并不满足于简单地告诫别人在艰难的时刻怎样克服悲伤情绪,他还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诗人的笔触及到人们情感生活和心灵的深层,从哲理的高度解答了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诗中的“未来”,代表着一种理想,诗人说“心生活在未来中”,有无限含蕴。未来是一种还没有到来的境界,有无穷想象憧憬的余地。而对幸福理想的憧憬,是人类出自本能的需要。所以未来具有无穷魅力,人们那颗渴望美好事物的心灵才会在对未来的向往中激烈搏动。而已到来的现实,总会带着全部的生活内来到面前,使我们在五光十色中沉没。这晨面自然会有快乐幸福,也有同样多的痛苦悲哀。值得一提的是痛苦悲伤给予心灵刺激的强度往往比快乐与幸福大。因此现实中的不快总是给我们以更强的感受。然而待现实成为过去则反之,强度大的往往持续力小,时间是医治任何心灵创痛的良药。这时,已成为过去的幸福与快乐的瞬间混合着人们对幸福美好事物的热切憧憬将变得三倍的清晰可感,而痛苦怀悲伤而象黄昏后的影子,在绚美的晚霞辉映下渐渐淡去。
诗人第二段中的语气也变了,不再是专以接受赠诗的少女而言的了,而象是一位轻轻叮嘱完孩子的长者,不自觉陷入了凝思中,既对少女,也对自己,喃喃道出这些生活的哲理,智慧的结晶。
如何理解“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这两句诗道出一种人生体验中极为普遍的感觉:生活是有意义的,不要随意忘却、抛弃那曾经拥有的忆念。在这里,诗人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5、《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粉直么人们的喜爱?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而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来写,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本首小诗是诗人乐观向上、积极对待人生的自我写照。从这首诗中,可以感受到普希金抒情诗特有的博大而深刻的激情,及火热而坚强的乐观情绪。言简意赅,清新流畅,热烈深沉,富有人生哲理:人生犹如四季,寥寥冬日当前时,我们就得振作。
这首哲理抒情诗问世以来,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现实——假如 生活欺骗
态度
相信——快乐 将会来临
嘱咐
四、学生自主赏读《未选择的路》
(一)导入
同学们是否记得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句句,人们常把人的一生化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写“路”的小诗《未选择的路》。
(二)分析课文
1、请用一句话分别概括四节诗的内容。
第1节诗人站在林间交岔路口,思考所要选择的路;第2节诗选择了少有人走的路;第3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第4节写未选择的路。
2、分析第一节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这样的开头,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无法回复,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3、诗歌谈选择,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路上,原因有二:人生的道路有许多可供人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选择的路,才更让人想念和留恋,此其一。未选择也就是一种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此其二。诗人重点写未选择的路,是对人生的真实写照,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引人深思。
4、诗中“路”有什么深刻含义?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诗人表面上似乎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有: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只能选择一条;必须慎重;人生的选择,要深思、慎取、忌草率、盲从;路要靠自己去走,越是荆刺丛生的道路,越能令人想念,也越能磨炼人。
5、文章的主题
《未选择的路》一诗用象征手法,借自然界的路来写人生之路,告诫人们选择要慎重,不能随波逐流,表现了诗人不畏辛劳追求成功的人生态度。诗人眷恋曾经没有选择的路,正表明他对已选择、已走过的路的坚定不移和无所追悔。
6、文章的表现手法
诗人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自己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哲理性。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它是诗人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它往往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象和比喻是不同的。比喻重相似性,目的是使要说的事物更加生动、鲜明,它只是一种修辞,只在个别的词、句、语段中起作用。而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往往统摄全篇。
五、比较鉴赏
这两首诗表现出的情绪有什么不同?这两首诗对人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乐观积极,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这两首诗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对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六、课堂小结
在成长的道路上,有这些大师伟大人格的光辉照耀,有他们智慧的浇灌,我们人生的花朵一定会开放得绚烂夺目。
学生齐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齐读《未选择的路》。
板书
未选择的路
伫立(思过)——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 ——多年后的回顾
七、布置作业
1、古今中外有许多诗人作家,对“路”有过精彩的描述,请你写出三句,注明作者,并选择其中的一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2、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1小节句式,完成下列填空。
假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信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提示:路漫漫其修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2、提示:假如生活中遇到困苦
不要惊慌,不要沮丧!
阴暗的日子里需要信心,
相信吧,开心的日子定会到来。
3、阅读下面这首诗,试将它与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进行比较,谈谈两首诗风格、立意的不同。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普希金有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反其题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以为神鬼不知,心安理得
且慢,生活并没有到此为止
有一天,它会教你向它认错
大地的心是诚实的
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
人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
才会有无憾的付出无愧的收获
作者:宫玺
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美国诗人。1874年3月26日生于美国西部的旧金山。他11岁丧父,后随母亲迁居东北部的新英格兰。此后,他就与那块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弗罗斯特16负开始写诗,20岁时正式发表第一首诗歌。他勤奋笔耕,一生共出了10多本诗集,其中主要的有《波士顿以北》(1914),《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流的小溪》(1928),《见证树》(1942)以及《林间空地》(1962)等。弗罗斯特的抒情诗可分为两大类:抒情短诗和戏剧性较强的叙事诗,两者都脍炙人口。弗罗斯的抒情诗订描写了大自然和农民,尤其是新英格兰的景色和北方的农民。这些诗形象而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深受各层次读者的欢迎。他的叙事诗一般都格调低沉,体现了诗人思想和性格中阴郁的一面。弗罗斯特的世界观是比较得杂的,他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善与恶的混合体。因此,他的诗一方面描写了大自然的美和自然对人类的恩惠,别一方面也写了其破坏力以及人类带来的不幸和灾难。弗罗斯特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义,寓意深刻的思考和哲理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的诗句之中。这既是弗罗斯特的艺术追求,也是他事业成功的秘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