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全程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培养速读短新闻、筛选出有用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教具准备]
1、多媒体投影。
2、课文录音带、录音机。
3、香港回归影音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1、简单与学生回顾交流有关香港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为下文的理解学习作铺垫。(师生之间自由畅谈交流,不局限答案)
2、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分析本篇报道的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的内容,理清思路。
明确:⑴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⑵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⑶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三、研习课文:认识特写手法,体味场景描写
1、消息、通讯、特写的区别。
2、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文章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
明确:场景一: 6月30日 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 7月1日 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3、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插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四、合作探究
1、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闻标题更是如此。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
明确:⑴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⑵ “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五、课堂小结
六、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
根据搜集到的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
[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 7月1日 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教学反馈]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精讲
【基础知识精讲】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凝重(níng) 紫荆(jīng) 停泊(bó) 掩映(yǎn)
世人瞩目(zhǔ) 旗帜(zhì) 接载(zǎi) 降落(luò)
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
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
四、词语积累
凝重:庄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易帜:变换旗帜,指降英国国旗,升起中国国旗。
接载:接待、装载。
序幕:指重大事件的开端。
子夜:半夜。
退役:军人役期满后停止服役,这里指“不列颠尼亚”号战舰不再执行任务。
陈迹:过去的事情。
五、写作背景
香港回归的背景:英国人的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十九世纪,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清廷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香港岛就在一八四二年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永久割让给英国。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时候,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
1997年7月1日 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六、文章主旨
标题的理解:这篇通讯很有特点。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标题,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别了”委婉的口气中略带一丝嘲讽,借以表达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这则通讯通过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盛事的回顾,证明了只有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昌盛,我们才不会被别人欺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阅读与写作上,要求学生了解消息及特写性消息的特点。学习作者语言表达上的技巧。
七、结构分析
(一)导语
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
(二)主体
通讯主体部分采用的是时序结构与文学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时序结构的特点是按时间顺序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文学手法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字表现力,增强可读性。
1.时序结构
主体部分共九个自然段,可分四层。
第一层(第1~3段),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时间:4∶30分,降旗。4∶40分,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第二层(第4~6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添马舰东面广场的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
时间:晚6时15分,仪式开始。7时45分,降旗。
第三层(第7~8段),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整个仪式的高潮。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时间: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
第四层(第9段),“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时间: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文章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作新闻速写、新闻素描。主要是运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使某些精彩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结构,本文就是由四个主要场景构成:
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个场景:晚上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第四个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2.文学手法
文学手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
第一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第二层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
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2)细节描写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细节的交代,如“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志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把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具体、清楚。这样一个旷古未有的仪式,可描述的细节很多。但作者只从“告别”切入,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蔓,清清楚楚。
(3)气氛烘托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实写,但在这里做交代,对“告别”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至于“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的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则将“新”与“旧”、“撤离”与“交接”、“终结”与“新生”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英国不愧为最有绅士风度的国家,他们把告别仪式搞得绅士味道十足。港督府的旗帜是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的,这一特定乐曲的选择,英国人煞费苦心。“日落仪式”的命名以及“日落”时间的选定,都可见到英国皇家的气派与风范——完美的结束与始终如一的矜持、高贵。“不列颠尼亚”号,这艘以大英帝国国号命名的游轮,在完成接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的末代使命后也即将退役。通讯的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些特点,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烘托了主题。
八、重点语句分析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提示:“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等描述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港督府的外观。通过对港督府的描述,告诉世人,经过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香港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随着末任港督彭定康的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永远地成为过去。
2.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提示: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的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被忘记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民经过漫长的期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这一天。国旗是一个国家主权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作者郑重地记录下五星红旗第一次在香港升起的时刻,含蓄地表达了庄严而喜悦的心情。预示着香港美好的明天开始了。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提示:“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这里既没有讽刺,也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客观地写出英殖民统治结束了,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抒发。
九、写作特色
1997年7月1日 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相关的报道中,本文是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记载了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
作者运用电影特写镜头的表现手法再现这一历史时刻;语言平实却具有出色的表现力;由于牵扯政治因素,因此,文章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既客观地再现了这一历史盛况,又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的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被忘记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民经过漫长的期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这一天。但是,作者心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却是通过精确记下英国统治的时间来表现的,语言非常含蓄,很有分寸。如“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又比如“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这里既没有讽刺,也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
行文中恰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像历史事件的回顾、港督府的修建等等,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十、课后习题解答
(一)四个主要场景: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晚上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仪式;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二)以欣赏分析语言为主:
1.通过对港督府的描述,告诉世人香港已经回归祖国,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永远地成为过去。
2.国旗是一个国家主权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作者郑重地记录下最后一次降旗的时刻,含蓄地表达了庄严而喜悦的心情。
3.对于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中国人是刻骨铭心的,经过漫长的期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一天,语言含蓄,有分寸。
4.从海上来,反映了当初英帝国不可一世地强占了中国的领土;从海上去,客观地写出英殖民统治结束了,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
(三)历史事件的回顾、港督府的修建、统治香港的天数、米字旗第一次在香港升起等等;显现出本文历史跨度大、容量大的特点,使读者在丰富的历史知识中体味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四)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身边的不同事例反映在随笔中。
《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达纲练习
【同步达纲练习】
一、选择加粗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 )
A.降落(jiàng) 撤离(chè) 序幕(xǔ)
B.凝重(níng) 接载(zaì) 停泊(pō)
C.旗帜(zhì) 移交(jiāo) 护卫(wèi)
二、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淹映 陈迹 飘扬
B.仪势 离任 港督
C.古典 易帜 世人瞩目
三、根据语言环境解释词语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陈迹——
2.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告终——
四、阅读练习
(一)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1.选段中“改建、扩建、装修”几个词语的顺序可否进行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则新闻稿中,为什么要插入一段关于港督府的叙述?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德育考试
市各学校:
三日内选派三名“三好”学生,参加德育考试竞赛。不得携带任何考试用品。时间:下周一(十一月五日)。
市教委
2001/10/27
太突然!
三日——太短!
各校立即绷紧神经。筛了又筛,选了又选,选出拔尖而又拔尖的“三好”学生,并配备优秀教师,三天72小时,马不停蹄,人不歇鞍地辅导。
幸亏学生天赋极好,一本《青少年道德修养》早背得滚瓜烂熟,不漏标点。
各路考生奔赴考场,兴许是刚刚清扫过考场,门口横七竖八地躺着几把笤帚。考生跨进门,不时踩得笤帚“劈叭”作响,有两个调皮的一脚将笤帚踢上天。
桌上摆着钢笔、铅笔、墨水、铅笔刀、盛铅笔屑的小盒及备用的废纸。
各就各位,拧开墨水瓶,汲饱墨水。“刷刷刷”削好铅笔。考题发下,考生目瞪口呆——题目太简单:1+1=?
考生欣喜若狂。奋笔疾书,三下五除二,便丢下试卷,飘然而去。
第二天,成绩公布出来:
百分之六十考生得零分。
百分之三十五不及格。
百分之五优良。
师生愕然,急忙索取答案。如下:
捡起门口笤帚:40分。
铅笔屑盛在小盒里,不乱扔废纸:30分。
离开考场,墨水瓶拧好盖,笔帽套上:30分。
1.接到通知后,各学校反应如何,做了哪些准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到试题后学生反应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次考试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谈谈你对这次考试以及学校德育教育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活动
1.题目
运用特写消息的形式写作一则消息
2.写作内容
报道学校或班级举行的运动会。
3.要求
(1)字数在300左右;
(2)通过几个场景的描写体现班集体的凝聚力;
(3)进行适当的描写;
(4)适当穿插议论、抒情。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C;
二、C;
三、1.过去的事情,历史的遗迹。
2.结束、完结。
四、
(一)1.不能,因为不符合事物发展的正常顺序。
2.港督府是英统治的象征,港督的离去,人去楼空,意味着英国统治的结束。
3.港督府经历任港督完善,是英国统治的象征,是英政权在港的标志。
(二)1.迅速组织考生,夜以继日,进行复习。
2.欣喜若狂,奋笔疾书,飘然而去。
3.百分之六十考生得零分。百分之三十五不及格。百分之五优良。
4.言之成理则对。
五、略。
练一练
一、基础知识评价
1.加粗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
A.时分(fèn) 漂泊(bó) 岑(cén)寂 不屑(xiè)
B.婆娑(suō) 丰腴(yù) 玉笏(hù) 尺牍(dú)
C.怜悯(mǐn) 吝啬(sè) 沼(zhǎo)泽 气氛(fèn)
D.下乘(shèng) 寒砧(zhēn) 寻觅(mì) 狂吠(fèi)
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噩梦 铁砧 渣梓 贮藏
B.臃肿 曝晒 泡桐 搪塞
C.瞩目 醴酪 粗糙 流敝
D.琢磨 膨涨 祷告 罅隙
3.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
B.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C.据柏拉图《对话篇·菲得洛斯》说:“促织进化,变成诗人。”
D.我只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和批评家来帮我分析:哪几步迈得对,哪几步迈得不对,怎样才能进步更快而不至于走过多的弯路?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长夜难眠,思前虑后,她感到自己简直像是一只徜徉歧路的羔羊。
B.这个剧本改了几次,效果仍然不好,依我看,症结就在于主题不明确。
C.他处事谨慎,善于思考,很有主见,对别人的意见从来不随便苟同。
D.在晴朗的夏天,西边天上最亮的那颗星斗叫做金星。
5.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事故的隐患越来越明显,厂领导还是认为不足为训,以致酿成了8.19大火。
B.他的演说不仅内容充实,而且闪烁其辞,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C.各级领导要关心非党员干部,不能把它们置之度外。
D.成绩暂时较差的同学,不应该妄自菲薄,甘居下游,应奋起直追。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1997年国庆节刚过,他就来到北京拜访了导师闻传,请他审阅了自己的科研论文。
B.眼前麦浪滚滚,一片金黄,看来今年定然又是一个丰收年。
C.人们关注着解决国营企业的振兴和工人们下岗以及国民经济进一步腾飞。
D.华强集团以过人的胆识和锲而不舍的实践,在荆棘中闯出一条壮大公有制经济、搞好国有企业的路子来。
7.填入下文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________……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①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②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随意地铺着
③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
④树上的枝芽儿密密的
⑤咕咕的冬水在田野里起着水泡
⑥田里的冬水也在咕咕的起着水泡。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二、拓展阅读评价
阅读下列选段,回答8-10题。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8.选文第一节点明事件时间,在最后说“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如此点出时间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解释“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在交代每一事件的时间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具体例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运用
11.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着大量的新闻故事,能不能抓住这些新闻,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请按照新闻要求,写一篇校园新闻。
提示:结合新闻要求,从每天发生的事中选择一件具有意义的来写。
参考答案:
1.A(B丰腴yú;C笨坯pī,气氛fēn;D下乘chéng)
2.B(A渣滓,C流弊,D膨胀)
3.B(A句末感叹号去掉;C间接引用,去掉引号;D是陈述句,句末改为句号)
4.B(A去掉“像”;C“苟”即“随便”之意,与前重复;D星斗是星的总称)
5.D(A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训:典范。B闪烁其辞:说话吞吞吐吐。
C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6.D(A歧义,“自己的”是“他”还是“导师”,指代不明;B语序不当,“今年看来又是一个丰收年”;C缺乏宾语中心语,加上“的问题”)
7.A
8.在最后点出,起强调作用,鲜明地点出这一时刻的意义。
9.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将成为历史。
10.非常准确地点出具体时间。如“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强调具体时间,这一时刻是神圣的,具有非凡意义的。
11.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