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首页 > 教案 > 教育资源 > 高一教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全程教案

[移动版] 作者:505565700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全程教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了解本篇消息报道与一般消息报道的不同。

  二、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

  三、了解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则消息报道,发表于 1958年8月31日 《纽约时报》上。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埃·姆·罗森塔尔的这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简介普利策新闻奖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分为14个新闻奖和7个艺术奖两类。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在4月宣布,5月颁奖。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代表美国新闻界的最高成就。

  该奖以约瑟夫·普利策的名字命名,他是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经营者,先后买下了圣路易斯的《电讯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创立了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普利策对报纸的经营与编辑独树一帜,强调报纸发表新闻要真实和准确,文字要简洁和通俗,要花力气写好社论。普利策1911年去世,为纪念他的贡献,人们于1912年设立了普利策新闻奖。

  三、初读课文,掌握下列词语

  毛骨悚然(sǒng)和煦(xù)纳粹(cuì)

  废墟(xū)不寒而栗(lì)思绪(xù)

  踉跄(liàngqiàng)祈祷(dǎo)呆滞(zhì)嬉戏(xī)

  四、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本文共17段,请同学大致复述课文内容。

  参考:作者先写布热津卡现在“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悚然”;进而写到当年纳粹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暴行;游人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重温历史,参观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女囚绝育实验室、长廊上的照片、窒息室等;最后作者再次强调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2?结合本文课后练习第一题,思考本文与一般的消息报道有什么不同。

  一般说来,消息写作并不突出强调现场感和大段叙事,尤其不需要文学色彩的描写。比如本题所举的关于美国人口的调查消息,基本上就是消息的规范式样:有导语、主体部分、事件的结果,此外,无过多的文字加工,无修饰,更无描写。

  而本文不仅有叙事,有描写,有几处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文采。比消息给读者的印象要形象、具体而且深刻。借助文采,兼取消息和通讯等新闻形式的各自优点,脉络清楚,没有枯燥感。

  3?这篇报道首尾都写到奥斯威辛一派和平景象,突出奥斯威辛没有新闻,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讲,这里的臭名昭著的纳粹行径,早已世人皆知,言外之意是这里从来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好事;但是,“没有什么新闻”,“我”还是要写,要继续对纳粹的历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以让世人永远不忘!

  4?纳粹的集中营令人恐怖,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偏偏要描述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作者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悚然”?

  在记者、在亲历过纳粹在这里暴虐地屠戮妇婴和无辜人民的恶行的人那里,文章开头描写的令人惬意的景象仍然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在奥斯威辛,在这块曾经血流成河的地方,尽管“太阳和煦、明亮”,但蒙在人们心头的阴霾,依旧难以清除!

  5?作者报道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与直接写展览本身相比,这样写所特有的表现力在哪里?

  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毫无疑问,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五、教师总结

  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现在,我们正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让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我们头上。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材地位】

此文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此文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可组合在一起,使高一学生感受悟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了解新闻中记者的感情渗透其中,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的写法。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受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设计思想】

实现新课标下三维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结合当前时代,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提升到对德国纳粹、日本法西斯的罪恶,激起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想】

让学生自主寻找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教学对象】

重点中学高一学生。

【学生分析】

这些高一的学生他们有自己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能够也愿意表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与同学们合作交流;关心时代发展,洋溢着青年学子的朝气。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①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②对“新闻的客观性”课前自己思考,积累感受。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认识,自然营造对纳粹愤怒氛围。

1.先让同学们分组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谈谈看法。之后,请两组代表到讲台上向全班出示最让小组震撼的一张图片,并阐述理由。

2.让小组派代表来简要阐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

3.让学生一起默读课文,来感悟该新闻写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此时气氛沉静而严肃)

二.引导学生通过此文独特的新闻视角认知其控诉价值(整体感悟新闻内容)

1.引导学生探索该新闻的视角

①新闻与一般的文章的显著差别点是什么?

师生间会明确为及时敏锐地捕捉新的事件并加以客观地传达。

②本新闻有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呢?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学生探究而知,本新闻并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此可从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及文中“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等可以看出。

③那么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

④作为一名敏感记者,为什么要写一些不能称为新闻事件的事情呢?他的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是否违背了新闻当敏锐地反映最新事件的原则呢?让我们每个人都静静地想一想。

注意:此问题不要让学生回答,而是在静默中沉思。

三.对新闻中记者所蕴含的感情的感悟

1.我们会发现,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罗森塔尔的眼光敏锐地追寻着参观者的行动与神态。

我们一起来读从P50页“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起至结束,哪些是客观的描述,哪些又写出了参观者内心的感受呢?(各举一例)

2.请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请同学对该生的朗读作简要点评,既加深对新闻传达出的感情的感受,又利于学生间互动交流。

3.师生一起探究新闻中对参观者行为、神态的客观性描述,及反映他们内心感受的句子或词语。

参观者行为、神态的客观性描述,如“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用的。”而“恐惧万分”等词直接显示了参观者内心的恐惧。

4.“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同学们,你们说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

(老师表情较为严肃,特意留下一点时间空白)这个问题我们想留在课外,让我们用笔来表达,就算是表达对一个像鲜花一样生命的姑娘的追念吧。

5.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为什么要用“恳求”一词呢?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或动作表达出来。

6.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

请比较《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与《别了,“不列颠亚”》在此的不同。

7.作为新闻,我们分明能看到记者的感情也蕴含其中,除了在参观者的行为、神态及他们无法抑制的内心中,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记者的情感?

学生会找寻一些语句并加以探究罗森塔尔所蕴含的情感。

例如: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波娑起舞。”

预设:学生体味:“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因为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作者表达出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让读者感到沉重的压抑。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预设:两种事物形成强烈反差,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毁灭。

四.师生共同总结

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预设: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预设:“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3.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

教师组织提升: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五.引导学生思想深化。

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原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并在其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1970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让我们再次注观着自己搜集的图片,为在此不幸遇难的生命默哀。(沉默一分钟)

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我们也同样不会忘记中华民族在日本法西斯的强盗行径下遭受的苦难。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下面是两篇新闻稿《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见附件1)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见附件2),你会有何感想。

六.作业(两选一)

1.“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2.看了《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两篇新闻后,请课外自己再补充材料,谈谈对此的看法。

【教学后记】

学生学习后,能领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打破新闻写作的框框限制,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其中的写法。在合作交流中,学生被共同营造的氛围深深感染。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学生首先从感性上体会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通过比较阅读《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并深入查阅资料,又从理性上对纳粹和法西斯的罪恶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对当今时代有了认识,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

作业练习  

基础知识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

A.漂扬 掩印       巨幅紫荆花    婆娑起舞

B.恶梦  心志健全       雏菊       绿树成荫

C.表情茫然 隐密       表情默然       细腻

D.致敬 终生难忘       夜幕       陈迹       世人瞩目

2.下列不是病句的一句是

(    )

A.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B.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从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C.布热金卡应当是个百花凋谢、永远没有阳光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D.导游也无需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阅读理解与欣赏

买贺卡花钱  写贺卡费心

中小学生感受“贺卡压力”

本报讯(见习记者翁晓波)每到年终,圣诞、元旦和新年又堆到了一块,送各种各样的贺卡成了学生们的一项“重大任务”。

昨天,武昌某重点中学一高三老师说,这段日子来,他感觉班上的学生都在传递贺卡,好像学习已经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似的。其实学生们也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自己做卡,他们的贺卡主要是从学校内外的商贩处买到的。三个节送完,一般的学生最少也得四五十元钱。

最让这位老师感到担心的是,学生把卡买回来后,又开始琢磨着怎么写贺辞,用什么神秘或浪漫的方式送出去,以致不能专心上课。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其实这种现象在学校中非常普遍。如今,过节送贺卡好像已经是学生们“约定俗成”的规矩。学生们送卡一般送给同学、老师,也有的送给家长。

武汉中学的一位老师说,学生送贺卡也不能完全否定。他鼓励学生自己制作个性贺卡,这样既不花钱,又能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

——选自2004年12月26日《武汉晚报》

3.分别指出这则短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姚明三项数据冠全场

火箭轻取鱼腩获连胜

新华社华盛顿电  姚明取得全场最高的21分、9次篮板、4个火锅等三项数据,并率领火箭队7日晚上以89∶81击败黄蜂队,取得结束五连败后的两连胜。

黄蜂队是本赛季最差的队,赛前是1胜14负,试图在火箭队身上捞回一场,所以整场比赛尽管一直落后,分差最大时达到了12分,但从没放弃,特别是第三节曾把分差追到49∶52,让主场球迷捏了一把汗。

使火箭队得到解脱的除了姚明外,还有替补后卫巴雷特,他上场28分钟,贡献了14分,其中的11分都是第四节所得。

麦蒂得了18分,蓝板和助攻各5个,前三节的命中率成问题,第四节有了改进,最后的投篮才达到19投7中,但三分球仍然糟糕——9投1中。

面对“鱼腩”队伍,火箭队仍与“势如破竹”相差甚远。主要是打得不凶,至少从场面看,比黄蜂队要文质彬彬得多。

2004.12.9

5.你认为这则短消息的主要信息有哪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看到屠杀刚过的南京

血仍在地上流着。从奥斯维辛

到波兰郊外的森林。在今天

难道仅仅是大理石墓碑和花环

我想问:二次大战

相当于几级地震

那些触目惊心的场面

绝不是幻影,不是好莱坞,斯皮尔伯格

或,辛德勒的名单

我从幸存者的脸上看到的

仍是岁月也无法删除的皮鞭。枪口

焚尸炉的黑烟

在幸存者的记忆里

我看到了自己的惊恐

被噩梦扼住的嗓门

 

我不能说,甚至

无法呼喊。我看见最完美的裸体

现代人体艺术摄影的封面。在大火中

美,诗歌与罗丹

在生命的大理石被击碎。乳房和曲线

在奥斯维辛;变成一堆堆破烂与垃圾

还有孩子,他们那么无知

在被活埋之前。我听到他对魔鬼说

叔叔别埋得我太深

妈妈就能把我找到

难道面对纯真无邪的童音

天使的眼睛

刽子手的心就没有一点儿震颤

抑或他根本就没有心

而孩子的声音,却穿透了厚重的泥土和

历史。一直传到今天

我要用高分贝的喇叭向全人类

播放一遍。再播一遍

 

谁也不能忘记

毒气室:墙上的指甲,时间深处的血迹

都是立体的叙说与控诉

天哪!这是怎么回事

那些戴白手套的家伙,也会用手

抚摩爱人的金发

难道他们没有想过,这双手

正是拧开毒气开关的手吗

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

我知道它有洁癖,每天冲洗七次

精心修剪指甲,拥抱自己的孩子

十个手指和掌心

都散发着紫罗兰香皂的气息

然而在这双手触摸过的地方

在金色的发丛里

在孩子脸上,在冲洗过的水中

在它的白手套上

我看到的是:血。血。血。

这是人的手吗。抑或还是刽子的

手。如此典型

恶魔的标本

——摘自程维《用诗歌祈祷和平——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

6.将此诗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写作上作几点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中最让你心悸的句子是什么?找出来,写几点鉴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点拨

1.D(A飘、映;B噩、智,阴;C秘,漠;D全对。)

2.A(B“从”应为“在”;C语序不当,因果倒置;D“需”应为“须”。)

3.第一段为导语,后文均为主体。

4.提示:这种现象不值得提倡,学校、家庭应正确引导学生。

5.火箭队赢弱队不轻松,姚明表现令人满意。

6.《奥》文主要写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文章还用乐景来反衬哀情;主要通过参观者的反应和感受来揭露法西斯的罪行;全文氛围凝滞压抑。这首诗则通过想像和联想,将法西斯惨绝人寰的行径展示在读者眼前,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而且作者直抒胸臆,多次明确进行谴责或发出呼吁;氛围热烈而悲壮。

7.提示,要写出句子本身的妙处,还要写出其对表现全诗主题的作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