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首页 > 教案 > 教育资源 > 高一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全程教案

[移动版] 505565700

    三、“特征”的要点及其逻辑分布

    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四、“特征”的形象表述

    小论文中,要做到形象而又准确地说明事物,必须注意语言的锤炼。梁思成善于运用高度概括的语词,来表达理性的思考。如“拘束性”、“灵活性”、“多样性”、“可译性”等词语,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阐述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关系。

    如“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

    如“文法”和“词汇”的形象比喻,不仅是梁思成对建筑学理论的“惯例法式”和建筑构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建筑符号学美学”的理论基础。

    五、“特征”的外延

    梁思成并非一味复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宏伟事业。在这篇小论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辩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作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的大文化观。

    六、“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

    据历史记载,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遭到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是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中国建筑史》)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透视其中一些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感受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

《中国建筑的特征》 同步练习  

我夯基 我达标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肆虐(n?)     游弋(y)   裨益(b)     鼾声(hōu)

    B.惩罚(chnɡ)    屏障(pn)    俨然(yǎn)     效率(lǜ)

    C.干涸(h)       汲水(j)     犬吠(fi)     处决(chǔ)

    D.袭击(xī)       谕告(y)     潜水(qin)    曳屋(y)

    解析:A项,“鼾”应读“hān”;B项,“屏”应读“pnɡ”;?D项,“袭”?应读“x”。

    答案: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葱茏    就序    保佑    勃然大怒

    B.前题        恢复        垦荒        此起彼伏

    C.不逊        趋势        告戒        错综复杂

    D.家眷       充沛         关键         改邪归正

    解析:A项,就绪;B项,前提;C项,告诫。

    答案:D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毛之地     毛骨悚然   毛手毛脚

    B.临事而迷         居高临下       如临大敌

    C.执迷不悟         鬼迷心窍       景色迷人

    D.卑躬屈膝         卑鄙无耻       卑之无甚高论

    解析:A项,草木;毛发;不稳重。B项,均有“面对”的意思。C项,错误的看法或见解;失去判断能力;使陶醉。D项,(位置)低下;(言行)恶劣;(质量)低劣。

栏目热点
热评资源
最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