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首页 > 教案 > 教育资源 > 高一教案

《氓》全程教案

[移动版] 505565700

《氓》全程教案  

《氓》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分析恋爱阶段,男女双方性格特点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一、导语:

爱情是个千年不衰的话题,前面我们学习《静女》时,领略了古代社会人们恋爱时轻松愉悦的情趣。那么爱情是不是都是那么美好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从《氓》中感受另一类型的爱情情节和主人公形象。

二、好!我们来检查同学们课前预习的情况 (投放生字词)

三、有哪位同学来复述这首叙述诗的故事情节?这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讲女子为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贫苦、日夜朝老,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抛弃的故事。       那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恋爱--  - -- 婚变—— -  决绝    板书

四、让我们再次感知课文内容:播放录音||  这是首四言古诗,朗读是要注意二二节拍。 全体朗读

五、提问教读:.

①氓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氓是如何来提亲的?“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时氓是什么表现? 生气

婚事是否谈成? 秋以为期” (问 以字在这里是什么用法?) 板书

(展示图片1)

② 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她有何表现?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问 以字在这里是什么用法?) 板书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

③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展示图片2)

1.提问:我们来探讨第一个问题: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男女主人公反映出什么样的性格?(由学生讨论)(投放幻灯片)

明确:男青年:忠厚老实、急躁、任性、表里不一------ 尔卜尔蓍说明他刚开始对婚姻的态度很郑重其事,认真。

姑娘 :温柔、情深意重、传统、 善解人意、 、痴情 、天真、活泼------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 女主人公最终被氓抛弃,那她认为被抛弃的原因是什么呢? 氓变心  观点: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

2、探论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由学生讨论)(投放幻灯片)

明确:被弃原因:一,男子负心说。二,年老色衰说。三,财富说。(经济落后的社会,男子骗情其实为骗财,看,拿的是布,换的是丝,而且空车子来,连人和嫁妆一起搜刮了。婚后估计挥霍得差不多了,就不客气了。扁~~~~恩格斯说:“家庭、婚姻反映出经济关系”,此言不虚。四,社会风俗说。子无良媒“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她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

提问教读:

①    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  比兴

②    3.(投放幻灯片)三四两章有哪些对比、比喻

桑未落,叶沃若---桑落,黄陨    士之耽可说----女之耽不可说     女不爽---士贰其行 (对比)

桑叶鲜嫩而枯黄--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苦

叶沃若----喻女子青春年华   叶黄陨----喻女子年长色衰。   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 比喻)

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决绝分离的态度

七、这节课我们就先学到这里,剩下时间整理课堂笔记。尝试背诵3.4两个自然段。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㈡、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孔子“过犹不及”)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讨论题:

1、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氓》导学预案  

导学任务:

一、字词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二、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三、古代婚礼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分述如次: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在国外,结婚二十五年做银婚礼。结婚五十年做金婚礼。这些都是婚礼的追忆仪式了 。

三.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本首诗的内容

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 —— 热情、幸福

婚变(第三、四、五章)—— 怨恨、沉痛

决绝(第六章) —— 清醒、刚烈

四.提问教读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 传统 、 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女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  无与士耽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 暴躁 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 任劳任怨 专情柔弱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决绝分离的态度

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

女:决绝,刚强

五.深化探讨

1 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3.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孔子“过犹不及”)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讨论题:

1、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译文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桑•女人•终结者  

——关于《氓》的教学随想

枯萎的桑叶。残破的婚姻。勇敢的终结者。

当爱情不复当初的甜蜜幸福,当婚姻被男人的二三其德所玷污,这个身处上古时代的女子,毅然决然的终结了自己的婚姻,坚持自己的追求。五千年了,这个勇敢的女人,即使她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却让历史和后人永远铭记。今天,她携着穿透历史的女性智慧,优雅的向我走来。

女人爱这个男人,不需要太多理由。虽然他忠厚老实,他家境贫寒,甚至他脾气暴躁,女人觉得他对自己是真心的,便决定嫁给他。

女人爱这个男人,她的爱情表达是毫无保留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她会甜蜜而焦急的等待那个男人来迎娶她,她明知道氓要那一天才来的,却忍不住日日登高而望,被等待煎熬得泣涕涟涟。当那一天终于来到,她欢喜得载笑载言,做了最美丽的新娘。氓赶着他的马车来,女人带着她的嫁妆去,似乎幸福沿着大道直到了天尽头。女人一心想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女人爱这个男人,她的付出是无怨无悔的。“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因为女人在“三岁食贫”的过程中,总是“夙兴夜寐”,家里、地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终于使一个徒有四壁的家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进入了小康。女人并不是没有意识到,多年的辛劳已经销蚀了她当初“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颜,她已经如一片沃若的桑叶逐渐枯黄,陨落。但这些换来了一个富足的家,女人觉得值得。她觉得自己沧桑的微笑同样美丽。

男人的爱情模式呢?氓只因女人对媒人的一句抱怨,就大发其怒。他跟《诗经》中其他被批判的男人一样,很快在婚姻中喜新厌旧,二三其德。他给了女人短暂的幸福,但更多的是无边的痛苦。

男人爱女人也可以很简单。他爱的也许是女人美丽的容颜,也许是女人的吃苦耐劳,甚至只因为她是一个女人。

男人不爱女人总可以找到很多理由。“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这些纲常构造成了一个无坚不摧,攻无不克的杀人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有多少女人的殷殷鲜血流淌在阴暗的历史长河里!

而氓竟至于无法从“七去”中找到一个休妻的理由!因为这个女子是如此的温柔,痴情,勤劳,善良。但这边不妨碍他将变心进行到底,糟糠之妻在付出全部之后,唯有下堂一途。

婚姻中的氓,在视觉上和思想上,都存在着致命的盲点。面对年老色衰的女人,他看不见自己肥硕的肚子和满脸的皱纹;面对富足的家,他那里还记得女人多少年如一日的含辛茹苦?他看不见女人至今忙碌操持的身影。“食色,性也。”孔子真是太了解男人了。所以,氓可能还觉得自己的移情别恋是人之本性。孔子太不了解女人了,他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他错了。其实女人很容易养的,她只求自己全部的付出可以换来一些关爱,一些感激。难养的是男人,女人用全部的爱尚且喂不饱他那颗贪婪、龌龊的心。

但主宰着婚姻的始终是男人。类似的爱情悲剧上演了几千年,生生不息。在女人,是水深火热;在男人,是习以为常。

在男人背后,还有一个强大的社会习惯势力的支撑。在那个时代,所有的女人在婚姻中似乎永远只有逆来顺受的分,不管是情感上的背叛还是肉体上的虐待。社会意识是这样认可的。所以女人明明是受害者,她的兄弟却不问缘由“咥其笑矣”,这等于是在她深深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自己最亲的人成了社会意识的支持者,成了氓的帮凶。

难能可贵的是,这个上古的女人冲破了坚固的男权话语,发出了不平之鸣。她始终以一种站立的姿态面世,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她的爱情梦想随风碎裂,她灵魂深处的刚烈、勇敢、坚韧喷薄而出!她值得我们在历史的此岸顶礼膜拜。

当爱情受到玷污,甚至面目全非,绝无苟且。司马相如想要纳妾,卓文君写了一首《白头吟》准备主动休了他,幸亏他幡然悔悟。李清照看穿了第二个丈夫的狼子野心,通过告发他科场作弊来解除婚姻关系,不惜自己连坐身陷囹圄。她们当然比上古时代的女人进步,但她们的进步恐怕也渊源自上古女人的刚烈和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上古女人是主动终结了自己的婚姻的。这在那个年代,太难得,太可贵!

也许这个女人在结束婚姻以后,会活得很艰难。但我相信,她会在艰难中一直行走,坚持她宁为鸡口毋为牛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情理想。

现实中,看过了、听过了太多背信弃义的男人,愤怒,鄙夷;看过了、听过了太多将自己困在令人窒息的围城中的女人,哀伤,无奈。

婚姻是一双鞋,合不合脚只有你自己知道。如果它破损得厉害,如果它弄痛了你的脚,就脱掉它,扔掉它。即使不能换一双鞋,光着脚同样可以走路的。

所以,这个上古的女人一次又一次的震撼了我。我要更多的在深夜里怀想这个遥远的女人,用她光照千古的智慧来指引我前行的路。

栏目热点
热评资源
最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