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教学目标
1、提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增强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学习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3.学习本文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提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增强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学习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进入必修一最后一个专题最后一课的学习,在这一专题中,实际上都是围绕着自然来做文章的。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呢?大家还记得郭小川在《致青年公民》中的一句话“不驯的长江,将因你们的奋斗,绝对服从”吗?我觉得这句话很能形象地说明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在这里,我们显然是把长江亦即自然作为我们的对手来看待的,我们要让它驯服,为我所用。不难发现,这体现了我们这样的思想:我们人类是这地球上最高贵的,一切要服从我们人类的需要,自然要服从我们,我们要征服自然。这种想法在常人看来,仿佛是天经地义,正确性不容怀疑的。我们过去不是常会说人定胜天,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吗?这种想法果真就合理吗?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自然界的万物呢?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这最后一课的学习吧。
二.文本研读
(一)研读第一节,激发学生的疑问
1、思考:第一节写的是什么?画出其中的关键词语。
2、齐读
3、讨论:如何理解狼的嗥叫是“不驯服的、对抗性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提示:可结合狼的遭遇去思考
4.思考:为什么狼的嗥叫是“深沉的、骄傲的”?
对一般读者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说法,仅看第一节是很难弄明白的,我们不妨带着这个疑问,继续向下阅读
(二)研读第2、3节
自读 思考:
1、这一声狼的嗥叫,引起了哪些对象的注意?这些对象可分为几类?其区别在哪?
提示:1.找标志性的词语(“只有山”)
2.找关键语句
明确:
一类:鹿、松树……(普通)人
从自身利害考虑 从狼的嗥叫中听出“希望和恐惧”
另一类:(“只有”)山
“客观地去听取”从狼的嗥叫中听出“更加深刻的含义”
山从狼的嗥叫中究竟听出了什么“更加深刻的含义”,且让我们继续向下阅读。
(三)组织自读、讨论:
1、“我”对狼的认识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法指导:阅读时从文中找关键句
明确:对狼的认识经过了这么几个阶段
a、觉得狼是有害的,欲除之而后快
原因(文中关键句):1.“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2. “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注意第一句中用的是“我们”,这表明这是当时的一种普遍的认识,而非个别人的看法,对这样的一种心理,文中有生动的描述:“在一秒中之内,……”“……手痒痒”,让学生找出读一读,加深感受并借鉴这种形象化的写法。
b、对其产生同情怜悯之心
文中关键句:“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
原因:见到狼的嬉戏及垂死的眼神
让学生读读写狼的嬉戏及垂死的眼神的文字
问:读了这样的文字,我们各位同学是否也稍稍地改变了对狼的固有的看法呢?
c、认识到其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原因:见第7—9节
2、结合“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这句话,引导学谈谈生态遭破坏的现状
3、问:作者是在以平静的口吻叙述狼的被消灭而带来的危害吗?
齐读第7节,引导学生注意其中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本文的散文笔法,感受作者的痛惜和忏悔之情。
(四)认识到应与其平等相处
作者对狼的前三点认识,学生结合文本阅读,一般来说,是能够理解的,但真正要弄明白如何“像山那样思考”去听取狼的嗥叫,认识到应与其平等相处,还是比较困难的,教师需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最后一节。
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最后一节
1.学生自读,画出富含哲理和理解起来困难的句子
2.学生质疑、相互讨论
3.重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 我们现在从事的一切其目的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一目的?
提示:找出相关语句,揣摩关键词(如:“这一时代的”“似乎”“大概……,不过……”等)
明确:我们“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本身并无什么错误,而且也应该考虑这些,但问题是我们仅仅着眼于我们自身而不顾及其他,仅仅着眼于现在而不顾及长远,这样我们也便不难理解“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句话了。恩格斯所说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表达的也正是的意思吧。
② 如何理解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到了这一步作者又是怎样认识狼的呢?
提示:荒野中的万物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荒野中的万物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无高低尊卑之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应和谐相处,这应是我们从荒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这样我们便可明白作者对狼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对其生态价值的认识上,而是将其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它与人一样都是自然的一员,人与狼本质上是平等的。
行文至此水到渠成的把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的认识发展到万物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而我们也由此提高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即人类只是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的凌驾于其他万物之上的权力,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应和谐相处。
③ 解决研读第一节时留下的疑问:
狼的嗥叫隐藏着什么样的内涵?如何理解文章一开始说狼的嗥叫是“深沉的、骄傲的”?
明确: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的分析,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三.小结
浏览全文 思考:
1.我们应如何像大山一样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明确:山,是永恒的,它沉稳、冷峻、阔大包容,是大自然智慧的化身,它纵览古今,深刻而冷静地见证着地球上的一切。我们像大山一样去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要客观地、从长远出发去思考我们面对的世界,去思考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在,我们从上到下都在创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不是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呢?是不是还应包括点别的什么方面呢?大家不妨像山那样作点思考。
2.本文是从什么角度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个重大主题的?给我们写作以什么启示?
明确:选取个性化的角度,借对狼的嗥叫内涵的思考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个重大主题,以小见大。
3.通过我们先前的反复朗读,我们能否感觉到这篇文章在语言文字上有何特色呢?比如同样是介绍自然的,介绍生态伦理观念的,它与我们的地理课本的语言,与我们的一些生物学理论,在文字表达上有何区别呢?
明确:后者是一种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同时他的文学素养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溶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