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造性思维》导学案
设计: 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2、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学习举例证明论点的写法
4、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5、鼓励学生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学习重点】
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2、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学习难点】
1、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2、体味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模式( ) 孜孜不倦( ) 根深蒂固( ) 不言而喻( )
汲取( ) 持之以恒( ) 袖手旁观( ) 轻而易举( )
2、根据所给成语的意思,填写相应的成语。
① 形容事情很容易做,不费力气。
② 一贯地长久的坚持、保持。
③ 比喻做事努力并且不放弃。
④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⑤ 根深深地扎于土中,很牢固。比喻基础稳固,不易动摇。
3、议论文知识。
①议论文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 ______。议论文论据类型____ 、 _______。
②议论文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议论文论证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议论文语言特点______、________。
4、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①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论点是什么?
②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
③作者认为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mó zī dì yù jí chí xiù yì
2、轻而易举 持之以恒 孜孜不倦 不言而喻 根深蒂固
3、论点 论据 论证;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准确严密。
4、①论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论点:“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②因为这则材料所体现的就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并且用这个问题开头很具体,生的形象,又富有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
③必须精通各种知识,这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必须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师: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吧,盲人门为什么会得出不一样的评论呢?
(生: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师:对正如古诗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多种多样。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因素,使我们在解决事情的方法上也不止有一种选择,那么我们如何让自己的思维突破常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写的一篇文章《谈创造性思维》。
※朗读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浏览感知 ——明白文章论述的话题。
学生接触的议论文不多,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内容分步完成。
1、请同学们看课文前3节,同时用笔在书上划出作者总结性的语句。作者在本文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讲述: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以及思维视角的转换,都会使得事物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也可以说成: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作者为什么开头不把这观点点明,而用一道四种答案都正确的选择题呢?
因为这则材料所体现的就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并且用这个问题开头很具体,生的形象,又富有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或: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生动有趣,吸引读者读下去;为后面“放矢”和“树的”作了很好的铺垫,显得自然顺畅。)
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那么怎样才积极寻求到第二种答案,或者怎样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方法呢?
(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5、我们就来看课文是怎样来论述的。请大家边看课文自读5至8小节边独立思考黑板上的问题,看能否自行解决它。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①必须精通各种知识,这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②必须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
6、为了证明创造性思维“必须要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次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举例论证: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这样用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的方法就叫做举例论证。请你用简明的语言来另举例子。
7.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8.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①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②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③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语句(尤其是过渡句)来进行跳读从而理清文章脉络的能力,以提高阅读的速度]
7.关于本文结构:
(1)提出问题。(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2)分析问题。(3~12段)
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6~9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10~13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3)解决问题。(14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应注意下面的三点: 第一,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在文中的过渡作用;第二,末段在全文中的总结作用。第三,本文是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的。)
(三)、研读课文——分析文章的内容:
议论文常常用设问的形式对文章进行逐层深入的展开论述。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
8、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所用的设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文章开篇: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
第4段段尾:“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有哪些呢?”。
它的作用有: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③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的承接、过渡作用。 (通过思考、讨论、合作、交流、辨析完成目标四。)
(四)仔细琢磨——赏析议论文语言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①、然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②、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③、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④、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答案:1、“大多数”一词强调了获得灵感多数情况下并非轻而易举,但也有轻而易举获得灵感的时候。这一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2、不能删。因为“总是”强调了富有创造性的的人都这样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无一例外,如果删去了就没有强调的意味,表示的范围也不明确。
3、“真正关键”强调了“如何运用知识”是发挥创造力的最重要的必需的要素,如果删去,则表明该要素是一般的,得不得突出强调的效果。
4、不能删,“之一”表示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除了这一根据之外,还有别的根据,如果去掉,就显得太绝对,体现不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五)、回读课文——总结梳理。
同学们,生活中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同学可能认为自己的才疏学浅,知识不够丰富,思维尚不成熟,对自己的创新能力会产生怀疑。学完课文之后,我想同学们一定会信心大增。我们只要热爱生活,发现生活,遇到问题,多想想为什么。坚持下去,自己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送给同学们两则名言自勉。
1.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
——普西(哈佛大学第24任校长)
2.创造者才是真正的享受者。
——富而克
三、学以致用——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A、孜孜不倦 zī 驾驭 nù 咀嚼 jué
B、吹毛求疵 chī 汲取 jí 拮据jū
C、参差不齐 cēn 模式mó 点缀zhuì
D、锲而不舍 qì 繁衍 yǎn 怡情 yí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轻而一举 持知以恒 袖手旁观 一泻千里
B、根深谛固 十拿九稳 无精打彩 差强人意
C、不言而喻 进退维谷 谈笑风生 眼花缭乱
D、出神入化 矢志不移 坦荡如底 走头无路
3、下列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银杏树根深蒂固,抗风力很强,是扩大绿化面积,治理山河的优良树种。B、他就像一个有无限动力的发动机一样,孜孜不倦的学习到深夜。
C、去学校读书,不仅要学习文化,而且要学习做人,这是不言而喻的事。
D、我轻而易举的解决了这个数学难题。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机器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
B、几个学校的老师找他交换意见。
C、构建四个襄阳,是我市战略重大的决策。
D、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5、为下面的新闻拟标题
本报讯“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市政府2月7日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即日起至7月20日举办“襄阳好风日”全国诗歌有奖征文系列活动。此次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襄阳市委宣传部主办,襄城区委、区政府承办,百盟集团·湖北盛境旅游投资公司协办。将通过组织开展全国性诗歌征文、诗人采风、大型诗歌朗诵会等活动,深入挖掘襄阳的诗歌文化,叫响襄阳文化品牌。凡表现与襄阳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城市印象以及新时期建设方面的原创诗歌作品均可参赛。形式不限,新体诗、格律诗、散文诗均可,每位作者参赛作品不超过6首。
参考答案:1、C 2、C 3、A 4、D
5、“襄阳好风日”诗歌征文大赛启动
【拓展检测案】
一、 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②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③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④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⑤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给选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4分)
(1)分层:① ② ③ ④ ⑤
(2)层意:
2、选段中几个加点的词语分别指代的是什么。(4分)
(1)“他们”是指:。
(2)“此”是指:。
(3)“它”是指:。
(4)“这些”是指:。
3、第①自然段两个句子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2分)
4、本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2分)
答:
5、“大多数情况下”、“往往”、“任何”等词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6、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对不对?为什么?(3分)
7、你对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这些人了解的有多少?选择其中的一个说一说他的情况。(3分)
二、课外语段阅读
伯乐就是你自己
①慧眼识珠者为人景仰,知人善任者功德无量。然而茫茫人海之中,这样的“伯乐”却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我却要说:“千里马,你要做自己的伯乐!”
②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安东尼·罗宾曾经在《唤醒心中的巨人》一书中指出:“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上天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人,他给我们每个人以无穷的机会去充分发挥自己。”既然如此,我们还等什么,为什么不去做自己的伯乐呢?
③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有一句名言:“人贵能自我发现。”也就是说,你要做自己的伯乐。他本人经过多年的左冲右突,发现了自己写作方面的才能,寻求到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正是因为他发现了自己,才勇敢地将自己的才能展示给了众人,他就是自己的伯乐!
④毛遂地位卑微,却果敢得令人钦佩,在赵国被秦军围困的关健时刻,他不顾旁人的鄙夷和耻笑,挺身而出,鼎力自荐。楚国宫殿之上,他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出兵,救国民于水火之中,留下了“小蔺相如”的美称。毛遂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正是因为他敢于发现自我,欣赏自我,敢于做自己的伯乐。
⑤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千万别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当义无反顾地向毛遂学习,做自己的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然后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气,把自己“荐”出去,去一展自己的风采,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万万学不得那个才高八斗、计谋超群的姜子牙,他用几乎一生的时间来等待伯乐发现自己,要不是在垂老之年偶遇周文王,他的才华险些就被自己的消极等待给埋没了。
⑥我们常常惊羡别人的成功,却往往忽视自己的努力;常常嘴叹命运不公,却很少发掘自己的潜质。那么,从现在起做自己的伯乐吧,别让自己把自己理没,努力地去发现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并将其发扬光大。把我们心中的巨人唤醒,让我们发现自己、赏识自己,看准正确的人生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总有一天,我们会走进自己心中的圣殿。
1、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说出本文的结构方式。(2分)
3.说出第④段运用的典故。(2分)
4.品读第⑤段,说说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2分)
5.第⑥段中“我们常常惊羡别人的成功,却往往忽视自己的努力”,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6.就作者与韩愈的“人才观”展开辩论,请你将正反两方的观点提炼出来。(2分)
答案:
课内语段
1、① ② ③ ④ || ⑤ 第一层:论述创造力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层:得出结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2、(1)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2)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3)小的灵感。(4)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3、设问句;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4、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5、“大多数情况下”、“往往”、“任何”等词起了修饰限定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说明还有特殊情况;“往往”是说明是经常的;“任何”指无一例外。
6、不对;因为“任何人都具备创造力”,关键是要会积累知识、活用知识、发展知识。
7、参见课下有关注解。任选一个即可。
1、伯乐就是你自己。
2.(2分)总分式或总分总
3. (2分)毛遂自荐
4.(2分)对比论证,拿毛遂的勇于自荐和姜子牙的等着被发掘做对比,突出证明了我们要做自己的伯乐,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伯乐就是你自己。
5.(2分)不能,去掉后语气过于绝对,加点词使论证更严密,有分寸。
6.(2分)参考1:正:千里马,要做自己的伯乐;反: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参考2:正:发现并赏识自己就能做千里马;反:要有伯乐发现,才能做千里马。
(表述可以不同,观点相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