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首页 > 教案 > 教育资源 > 六年级语文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吕氏春秋〉两则》学案

[移动版] 作者:追风789

沪教版六年级《〈吕氏春秋〉两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的特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这两个故事。

2.理解“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故事的哲理。

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认识要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学习提示】

1.寓言故事的作用,是通过生动的人物和情节,把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

2.原文《察今》一共有三个寓言故事。我们把三个故事联系起来,可以看出作者的目的:“引婴投江”者“悖”;“刻舟求剑”者“惑”。

【正音正字】

遽jù   悖bèi   契qì

(一)引婴投江

【课文翻译】

原文: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翻译:有个人从江边经过,看见有人正牵着一个小孩要把他扔到江里。

原文: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翻译:小孩大哭。有人问这个原因,那人回答说:“这个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

原文: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翻译: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难道他的孩子就擅长游泳吗?

原文: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翻译: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一定是荒谬的。

【课文分析】

这则故事,后人称之为“引婴投江”。游泳不是先天遗传的技能。家庭对孩子的成长确有影响,但只能为其成长创造某种可能性,最终还要看孩子自己。而引婴投江者却不明此理,依着老话“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逻辑,主观地将这种可能视作必然,差点溺杀了小生命。

这则故事,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将开酿成大错。这就叫“因人制宜”,或“因人而异”。

【思维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词:

引(拉着) 任物(处理事物) 遽(就,引申为一定) 悖(荒谬)

过(经过) 方 (正要  ) 投(掷 )      岂……哉(难道……吗)

2.写出下列各字的拼音:遽(  jù  )    悖( bèi  )

3.补充下列句子的主语:

①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过江者 );

②曰:“此其父善游。”       (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者)。

4.请你围绕本文的内容,写三百字议论性文字。

5.搜集出自寓言的成语。

(二)刻舟求剑

【课文提示】

1.题解。刻舟求剑:“刻舟”在船上刻记号;“求剑”寻找剑。

2.《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我国第一部理论散文总集。

【补充词释】

其:他,楚人。   所从坠:落下去的地方。   所契者:刻的地方。

行:走。      不亦…乎:不也是…吗?

【课堂训练】

写出“和”的各个读音,并且分别组成词语:

我和你一起去 (hé   ) 他附和大家  (hè   ) 和面做馒头  (huó  )

和药     (huò  ) 这副牌我和了 (hú   )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