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这是我自编的教案
编者按:以下网页版删除了格式,如果你有兴趣,请在本文末下载doc版。
华语网提供原创教师教案,欢迎查看。
案例名称 |
在山的那边 | ||||||
科目 |
语文 |
教学 对象 |
七年级 |
提供者 |
静子 | ||
课时 |
1 |
|
|
|
| ||
一、教材内容分析(内容分析要突出文章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 |||||||
本文是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在本单元主题思想的再现与升华。这首诗歌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诗人以大海比喻理想,用崎岖的山路比喻困难重重,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通往理想之路是漫长的、崎岖的,要不怕长途跋涉,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 |||||||
二、教学目标 | |||||||
1、知识与技能 ² 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² 品味重点词语的意思; ² 朗读课文,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2、过程与方法 ² 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重点词语的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² 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² 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勇于追寻理想的精神。 |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从学生的行为特征、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去分析) | |||||||
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篇课文,学生刚踏入初中的校门,虽然已经学习过现代诗歌,但是对人生理想的认识还不够明确,诗歌朗诵水平和诗歌鉴赏水平还有待提高。 1、思维方式出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的时期 2、对诗文的鉴赏水平还处在浅认知阶段 3、对思想感情的形成时期 | |||||||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 |||||||
教学方法: ² 朗读法 ² 分析法 ² 讨论法 学法指导: ² 问题探究学习法 ² 合作学习法 | |||||||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 | |||||||
1、人教版教材及相应课件; 2、教学课件PPT; 3、便利的电子白板; 4、网络课室。 | |||||||
六、教学过程 |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 ||||
活动一: 提问方式 情境导入
|
梦想是什么 |
说出自己的梦想 |
展示一些有关梦想的画面(或者用图片展示问题)让学生对梦想的含义有个大概的了解,以此来导入对课文的学习。
| ||||
活动二: 朗读诗文 体会诗意
|
1、指导朗读 |
自由朗读 |
| ||||
1、教师范读 |
学生仔细听、默默地读 |
可以用视频或者音频的方式播放范读录音 | |||||
1、 老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注意生僻字词读法的及时更正 |
各自练习朗读,用斜线划出停顿,用圆点标出该读重音的词语。 |
学会有感情朗读课文(老师可以记录个别同学的阅读情况屏幕录制)
| |||||
活动三: 了解作者 感知诗意 探究学习 |
1、 作者身份背景介绍
|
学习作者的生平简介及其创作背景 |
对作者有更深刻的理解 可以用图片等展示此环节 | ||||
2、 逐句讲解诗句 诠释诗文意思 |
在熟练阅读的基础上,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
视频、图片展示诗文、诠释诗意 | |||||
3、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
分小组讨论、积极思考 |
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大大的“山”“海”,在“山”下板书“困难”,在“海”下板书“信念”。(屏幕遮挡器) | |||||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学生进一步探讨句子的深刻意思 |
理解诗歌表达的深刻哲理: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板书) | |||||
活动四: 迁移拓展,布置作业. |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
再一次饱含激情齐诵这首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地成长! |
用平台中的论坛实现所受启示的表达 | ||||
1、老师布置作业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
学生完成作业 |
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 |||||
七、教学评价设计 | |||||||
建立学习文件夹,收集评价证据 1、 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记录 2、 课后学生的作品,以及巩固作业 3、 学生的学习反馈 | |||||||
八、帮助和总结 | |||||||
本节课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优势,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从而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同时电子白板提供了随时记录的功能,可以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真切的记录在案,有助于学生的反思回顾与知识重构,同时结合学习文件夹的评价功能,可以帮助教师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改进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