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古诗词教学指导
一、学生在小学阶段学古诗文较少,刚升入初中时要求不宜过高。
教学中要多用启发教学,避免灌输式教学。可先让学生谈感受、理解,再落实到文字。(文字宜简宜精,不宜繁)。
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即使出现学生感悟理解与预设答案不一致,甚至大相径庭的情况,也要多鼓励支持。合理的地方要表扬,确是错误之处,略加分析,逐步引导,最好不要直接给出答案。
二、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恰当处理好古诗词教学,可以尝试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注重朗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发现、感受古诗词的声韵之美。
其次,要疏通文句,让学生准确理解诗意,感知形象,但不要求索过深,避免琐碎分析,以整体感悟为主。
最后要提倡背诵积累,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写一些评点、赏析文字。
三、本单元诗歌教学重点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要发挥联想和想象,边朗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以便进入诗中的情境;同时,还要填补画面中未写明的内容,即艺术空白。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这几首诗各含有不同的情感。一要结合写作背景,(如读《观沧海》要结合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想进一步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来体会;二要结合景物描写来体会,(如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要结合对“杨花”“子规”“明月”的描写以及它们的象征意义)来理解。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注意“初步”二字,不必求深,不要离开本课诗歌介绍太多知识,重在感受诗歌,激发兴趣。
四、适当解释本单元出现的术语。(以下内容仅提供链接,部分难度较大,仅供教师参考,学生单独阅读理解可能比较吃力!)
①联想:
②想象:
③艺术空白
④象征意义
五、课文内容要点
1.《观沧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第三层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首诗首句点出闻讯的时节——暮春,“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二者合起来便又了伤感的气氛。应该读得轻而缓慢。第二句“闻道龙标”也要轻读;“过五溪”要重读,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第三四句意思关联很紧:“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诗人的奇想,为什么会有此奇想?下句便是回答。读时两句间须有稍长停顿,以制造悬念,突出下句在全诗中的作用——诗人安慰朋友的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句话里。
3.《次北固山下》
这是古诗中“乡愁”的主题。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象,表面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的“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4.《天净沙秋思》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是“乡愁”的经典之作,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