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肖两姓氏用字混而不分
“萧”和“肖”是两个古已有之的姓氏。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萧、肖两个姓氏用字混而不分。
萧姓分布甚广,人口众多,现为中国人数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此“萧”《广韵》音苏彫切,今读xiāo。
萧姓出现很早,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广韵》《古今姓氏书辨证》等书记载,殷商贵族微子启本为子姓。周灭商后,封微子于宋(今河南商丘南),是为宋国。春秋前期,其支系裔孙大心平叛有功,被封于萧(今安徽萧县西北),因以萧为氏,萧叔大心之名,见于《左传•庄公十二年》。后世萧姓名人,有西汉开国丞相萧何、御史大夫萧望之,南朝梁武帝萧衍、昭明太子萧统,唐初做过宰相并被图形于凌烟阁的萧瑀,等等。
肖姓出现较晚,最早的人名见于汉代。据明凌迪知《万姓统谱》所举有6人,其中汉代为肖安国、肖玉等5人,注云:“俱陈留人,见《印薮》。”又明代1人,名肖靖,注云:“褒城人,宣德中解元。”以上6人不见于其他史籍,《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也没有收录。此“肖”《万姓统谱》列于《去声•十八啸》中,今音读xiào。
根据上述论证可知,萧和肖都是汉族的姓,虽然古已有之,但并不同源。
此外,据当代学者的调查研究,满、蒙、回、土家等族中也有肖姓,但其源流无法弄清,读音为xiāo(平声),与汉族中读xiào(去声)的肖姓显然是两码事。
汉族中的萧(xiāo)肖(xiào)二姓,从古代传承到今天已经有两三千年,它们现在的情况怎样了呢?我们不妨通过几部有关人名的工具书来作一番比较和考辨:
①《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共收明、清两代进士51624人,其中萧姓进士245人,肖姓进士无一人;
②《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共收辛亥革命前人名54500人,其中萧姓517人,肖姓无一人;
③《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共收公元1840年至今的人物10112人,其中萧姓52人,肖姓无一人。
④《中国人名大词典•现任党政军领导人物卷》,共收公元1988年在任的党政军高级领导2185人,其中萧姓13人,肖姓无一人。
由此可见,大约从明、清以来直到今天,在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社会人士中,萧姓人物占有相当的数量,而肖姓则微乎其微,甚至举不出一个具体的人名来。这种情况反映到字、词典中,从明代的《字彙》、清代的《康熙字典》,直到民国时期的《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和《国语辞典》,它们在“萧”字条下全都收列了“姓”的义项,而在“肖”字条下竟然无一提及。这就充分表明,在汉族中,肖(xiào)姓实际上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肖”作为姓氏用字的重新出现,大约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但它并不是古代去声“肖”姓的复活。解放以后,随着《汉字简化方案》的逐步推广,不少人滋长了避繁趋简的思想,把已经简化了的11画的“萧”,又简成7画的“肖”。“肖”(平声)也就被当作“萧”姓的俗体字接受了下来。再进一步,它又被收入某些通用的字典、词典,如1965年版《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xiāo音下就分别收列了“肖”“萧”二字,其释文为:
肖 姓(‘萧’俗作肖)。
萧……②(xiāo)姓。
到了《新华字典》那里,它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干脆去掉了“萧”的姓氏义项,只在“肖”字xiāo音下注道:“‘萧’(姓)俗作‘肖’。”这就等于向所有的读者宣告:作为姓氏的“萧”已不复存在,以后应当一律写成“肖”。但1999年修订版《辞海》在“肖”字条下并没有收入作为“萧”姓俗体的义项。
今天,萧、肖两个姓氏用字混而为一的现象依然存在,并未得到有效的遏止。在此,我提出三点建议供参考:
(一)古代汉族萧、肖二姓,萧音xiāo,肖音xiào,属于两个不同的姓氏,绝对不能混淆。由于肖姓之人极少,仅见于明代《万姓统谱》及其以后的某些地方志, 因此凡见到肖姓人名的,必须认真查检有关文献,原作“萧”者一律予以纠正。
(二)在现代人名中,除某些少数民族存在肖姓(平声)外,汉族已基本上只有萧姓而没有肖姓(去声)了。因此凡媒体及书稿中发现肖姓人名时,都必须查核其是否为萧姓之误。原姓确为“萧”者,应一律予以纠正,不能再以“肖”代“萧”。文稿的作者自己必须搞清究竟姓“萧”还是姓“肖”,不应再模棱两可,长作糊涂人。
(三)外国人译名中的肖、萧二字(一般在首位),一律根据权威人名工具书的规定,维持原状,如:肖邦、肖洛霍夫、萧伯纳等。而对现在或以后新出现的译名,则建议一般都译作“肖”,以便从形式上与汉族姓氏中的“萧”分流。(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