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首页 > 中华文化 > 中国历史

十六国分国别简介

[移动版] 作者:佚名
姓名 庙号 年号 即位
时间
即位
年龄
在位
年数
死时
年龄
世系 备注
汉(前赵)世系
刘渊 高祖光文皇帝 元熙、
永凤、
河瑞
304
7
新兴县凶奴人,呼韩邪单之后,曹魏时改姓刘,祖父为南凶奴单于,父刘豹为凶奴左部帅 西晋太康末为北部都尉,后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受晋封为汉光乡侯,后起兵反晋,304年称汉王,308年十月称帝,迁都平阳
刘聪 烈宗 光兴、
嘉平、
建元、
麟嘉
310
9
刘渊第四子 刘渊死,太子刘和即位,刘聪杀兄夺位,311年,派刘曜攻破洛阳,俘晋怀帝,316年,派刘曜破长安,俘晋愍帝,灭西晋
刘粲 隐皇帝 汉昌 318
1
刘聪子 以皇太子总摄朝政,318年七月即帝位,九月,为大将军,录尚书事靳准所杀。
刘曜
光初 318
12
刘渊侄,少孤,由刘渊收养 靳准杀刘粲夺帝位,曜率兵攻准,被太保呼延晏等拥立为帝,进军平阳,尽杀靳氏,迁都长安,改汉为赵,史称前赵,后被石靳所杀

十六国之一,前赵(319-329)。这是十六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匈奴贵族刘曜所建,实为304年建立的匈奴汉国(汉高祖光文皇帝刘渊所建)的继续,亦称汉赵。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历一主,十一年。316年匈奴汉国灭西晋,318年七月,汉主刘聪(汉烈宗昭武皇帝)死,子刘粲继立,为匈奴贵族靳准所杀。镇守长安的刘聪族弟刘曜闻变,发兵攻靳准。十月,曜自立为皇帝。与此同时,石勒亦以讨伐靳准为名,率军攻破汉都平阳,于是,自平阳、洛阳以东之地尽入勒手。319年,曜徙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此后刘曜、石勒常相攻伐。328年,两军大战于洛阳城西,刘曜饮酒过量,兵败被擒,前赵主力被消灭。石勒军乘胜西进,曜太子刘熙弃长安,逃奔上□(今甘肃天水)。329年九月,勒军攻占上□,杀刘熙,前赵亡。
  刘曜继承刘汉政权胡、汉分治的政策。一方面以子刘胤为大司马、大单于,置单于台于渭城(今陕西咸阳),自左、右贤王以下皆用少数族豪酋充当。另方面又大体沿用魏晋九品官人法(见九品中正制),设立学校,肯定士族特权,与汉族的豪门望族相勾结,以维护其统治。此外,还仿效刘渊、刘聪徙民都城地区的办法,将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大量徙置长安一带,以便直接控制。前赵全盛时,拥兵二十八万余人,据地有今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各一部,当时,关陇氐、羌,莫不降附。前凉张茂,亦遣使贡献。

姓名 庙号 年号 即位
时间
即位
年龄
在位
年数
死时
年龄
世系 备注
成汉世系
李雄 太宗武皇帝 建兴、
晏平、
王衡
304 31 31 61 氏族人,李特子,巴西宕渠人 301年,其父李特在绵竹率流民起义反晋,李特战死,李雄继为帅,304年取成都,城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成汉,或称前蜀
李班 戾太子 玉衡 334 47 1 47 李雄之兄,李荡子 被李雄立为太子,334年六月即位,十月被李雄之子李越所杀,在位不及半年
李期 幽公哀皇帝 玉衡、玉恒 335 22 4 25 李雄第四子 李越杀李班后,被拥立为帝,帝暴戾骄虐,大臣多不自安,338年四月,汉王李寿拥兵矫太后令,废李期为邛都县公,自立为帝
李寿 中宗昭文皇帝 汉兴 338 39 6 44 李特弟李骧少子 李期即位后被封为汉王,338年矫太后令,废李期为邛都县公,自立为帝
李势
汉兴、
太和、
嘉宁


5
李寿长子 347年三月晋征西将军恒温攻成都,李势降,361年死于建康
成汉(306~347)
  两晋之际的五胡< color=#0000ff>十六国之一。巴賨贵族李雄所建,李雄是巴氐族人。都成都,盛时有今四川东部和云南、贵州的各一部分。
  西晋末年,秦、雍二州连年荒旱,略阳、天水等六郡賨人和汉人等不得不流徙至梁、益地区就食。他们入蜀后,由于地方官吏的贪暴和政府限期迫令流民还乡,流民领袖、略阳賨人李特等利用流民的怨怒,于301年在绵竹(今四川德阳北)聚众起义。李特及其弟李流死后,特子李雄继领部众,攻下成都,据有益州。304年李雄称成都王,306年改称皇帝,国号大成,都成都。334年雄病死。兄子李班继位。同年雄子李期杀班自立。338年特弟李骧之子李寿杀期自立,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343年寿死,子李势继位。347年东晋桓温伐蜀,李势兵败出降,成汉亡。
  在巴賨李氏和六郡大姓领导下,秦雍六郡流民起义演变成为外来大族与土著大族的斗争。外来大族一度势危,由于涪陵大族徐举和青城范长生的归附,才转危为安,建立起成汉政权。李雄称王后,拜范长生为丞相,尊称“范贤”;称帝后,加为天地大师,封西山侯。通过对范长生的优待尊重和对部曲制的承认,两类大族相互妥协,形成联合统治,同时,巴賨贵族间也推行了部曲制。李雄统治时,战事稀少,政刑宽和,赋税也较轻。李雄死后,宗室间为争夺帝位不断发生内乱,安定局面破坏。李寿父子统治时务为奢侈,大兴土木,滥施淫威,致使上下离心,百姓不满,在东晋进攻下迅速灭亡。

姓名 庙号 年号 即位
时间
即位
年龄
在位
年数
死时
年龄
世系 备注
前凉世系
张轨 武穆公(追封) 300 14
张寔 高祖
明王
建兴 314 44 7 50 张轨长子 301年,西晋任张轨为凉州刺史,轨保据一方,314年轨病死,其子张实继之,317年西晋灭亡,张氏以姑臧为中心世守凉州
张茂 太宗
成王
建兴 320 44 5 48 张轨子 320年六月,张寔被部下杀害,实子骏年幼,茂袭平西将军行都督凉州诸军事,护羌校尉,凉州牧,西平公
张骏 世祖
文王
建兴 324 18 23 40 张寔子 张茂摄位,立骏为抚军将军,武威太守,西平公世子,茂死,无子,张骏立,于345年称假凉王
张重华 世祖桓 建兴 346 20 8 27 张骏第二子 以世子即位
张祚 威王 和平 354
2
张骏之长庶子,张重华之兄 353年废哀公张曜灵自立前凉国君。张祚初为长宁侯,在哀帝张曜灵时任持节、督中外诸军、抚军将军、辅政。张祚自恃手握兵权而专横霸道。公元353年废黜哀公张曜灵自称大将军、大都督、凉州牧、凉公,公元354年称帝,改元“和平”。追崇曾祖轨为武王,祖寔为昭王,从祖茂为成王,父骏为文王,弟重华为明王。立妻辛氏为皇后,弟天锡为长宁王,子泰和为太子,庭坚为建康王,耀灵弟玄靓为凉武侯。公元355年,张灌起兵讨伐张祚,欲重立张曜灵,张祚即派亲信腰斩了哀公。同年闰九月,宋混、宋澄兄弟也起兵伐祚,为张曜灵举哀,与在城中的张灌兄弟一起里应外合,进攻姑臧,因张祚荒淫无道,军兵、百姓皆袖手旁观,宋混等人入城。而张祚部将赵长、张涛弃张祚而拥立张曜灵之弟张玄靓为新王,众人皆呼万岁。张祚被赵长刺伤脸部后逃入万秋阁,被厨子徐黑用刀砍死。城中百姓更是斩下张祚首级示众,又将尸体抛于路边,让路人投石、践踏,以泄心头之恨。张祚虽博学多才,勇武善战,且有政事之才,却无治国安邦之德操。自立后荒淫无道,残杀宗室,暴虐百姓,遭万民痛恨,其下场是罪有应得。
张玄靓 冲王 建兴、升平 355 6 9 14 张骏少子,张重华之弟 前凉敬悼公张玄靓(350年—363年),字元安,前凉和平元年(354年),张祚自称凉王时,封其为为凉武侯。和平二年(355年),张祚被杀,张玄靓被宋混、张琚推为大将军、凉州牧、西平公,恢复年号为建兴四十三年。不久,河州刺史张瓘返都城姑臧(今甘肃武威),张玄靓再被推为凉王,政事决于张瓘。次年(356年),称臣于前秦。建兴四十七年(359年),宋混政变杀张瓘、张琚兄弟,张玄靓为宋混所建议去凉王称号,改称凉州牧。玄靓年既幼冲,性又仁弱,张天锡既克邕,专掌朝政。建兴四十九年(361年),改奉东晋升平年号。东晋兴宁元年(363年),张骏妻马氏卒,玄靓以其庶母郭氏为太妃。郭氏以天锡专政,与大臣张钦等谋讨之。事泄,钦等伏法。是岁,当时掌握前凉大政的张天锡政变,派兵入宫,潜害玄靓,宣言暴薨,时年十四。在位九年。私谥曰冲公,东晋孝武帝司马曜赐谥曰敬悼公。
张天锡 悼公 363 13 61 字纯嘏,前凉最后一位君主。小名独活。初字公纯嘏,入朝,人笑其三字,因自改焉。玄靓时天锡既右司马张邕,专掌朝政。郭太妃以张天锡专政,与张钦密谋诛杀张天锡,事泄,钦等皆死;张天锡命右将军刘肃,夜袭王宫,杀张玄靓。自立为大将军、校尉、凉州牧、西平公。遣司马纶骞奉章请命,并送御史俞归还京都。太和初,诏以天锡为大将军、大都督、督陇右关中诸军事、护羌校尉、凉州刺史、西平公。天锡口才极健,然“荒于酒色,不恤政事”。376年张天锡射杀前秦使节,前秦遂以十三万步骑攻陷姑臧,张天锡投降,前凉灭亡。382年前秦发动淝水之战,苻坚大败,天锡后投靠东晋,是十六国亡国之君唯一投靠江表者。封为左员外郎、散骑常侍。东晋政权后来又恢复其西平郡公的爵位、为金紫光禄大夫。玄时,欲招怀四远,乃用天锡为护羌校尉、凉州刺史。398年病逝,年六十一。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追赠为镇西将军,谥号悼公。
张大豫 凉王
凤凰 386 张天锡世子 386年,张大豫曾起兵意图恢复,改元凤凰,后来被后凉的吕光击败并杀死。
 十六国之一。汉族张寔所建。都姑臧。盛时疆域有今甘肃、新疆及内蒙古、青海各一部分。历八主,共六十年。
  晋惠帝时,张轨为凉州刺史,治姑臧。延用当地有才干的人共同治理凉州,课农桑、立学校,阻击入侵的鲜卑部,保境安民,多所建树。自洛阳沦陷(311)后,中原和关中地区人民流入凉州的很多。他于姑臧西北置武兴郡,分西平(今青海西宁)郡界置晋兴郡,以处流民。又铸五铢钱,通行境内。314年病死,长子张寔继任,晋愍帝司马邺任命寔为都督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西平公。西晋亡后,自317年起,张氏世守凉州,长期使用晋愍帝的建兴年号,虽名晋臣,实为割据政权,史称前凉。
  张骏、张重华父子统治时,前凉达于极盛,境内分置凉、沙、河三州,设西域长史于海头,在今吐鲁番地区设置高昌郡,其疆域“南逾河、湟,东至秦、陇,西包葱岭,北暨居延”。353年张重华死后,皇位被奸诈的张祚夺走,张氏宗室内乱不绝,凉州大姓也起兵反抗。十年争权夺位的斗争,使国势大衰,到张天锡时已失去今甘肃南部。376年,前秦主苻坚以步骑十三万大举进攻,张天锡被迫出降,前凉亡。张天锡后来到了东晋,得了个官,死后被"封"为归义侯.
  张氏的前凉政权依靠凉州大姓,并始终对东晋表示忠诚,藉以维系人心。各代统治者除张祚外,都自居晋朝的刺史或州牧,接受晋的封号。张骏为了和东晋通使命,甚至不惜向成汉李雄称臣,以求假道。前凉先后与前赵、后赵发生过战争,多次击败刘曜、石虎的进攻,但慑于对方军事力量的强大,也曾向前赵、后赵称臣纳贡。
  张氏子孙世代保守的凉州,是当时中国北部较为安定的地区,都城姑臧是西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河西走廊原是通往西方的陆路交通要道,商业繁荣,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也较发达。西晋灭亡后,内地流亡人民相继到来,劳动力增加,生产经验传播,凉州的社会经济更有发展。当时的凉州还是中国北部保存汉族传统文化最多和接受西域文化最早的一个重要地区。

姓名 庙号 年号 即位
时间
即位
年龄
在位
年数
死时
年龄
世系 备注
后赵世系
石勒 高祖明皇帝 太和、建平 319 46 15 60 上党武乡人,羯族,父周曷米,一名乞翼加,部落小帅 起兵后投奔前赵,为刘渊大将,319年自称大单王,定都襄国,330年改称大赵天王,同年改称皇帝
石弘
建平、延熙 333 20 2 22 石勒第二子 石勒称帝后立为太子,即位后,石虎自为丞相、魏王、大单于,总摄朝政,334年十一月,石虎废弘为海阳王,寻杀之
石虎 太祖武皇帝 延熙、建武、太宁 334 40 16 55 石勒之侄 334年废石弘,自立为帝,称大赵天王,349年改称皇帝,335年九月迁都于邺
石鉴
青龙 349
1
石虎子 349年十一月,石闵(石虎养孙,汉人)废杀石遵,立石鉴,闵改国号为卫,易姓李,杀石鉴及石虎子孙二十余人,石氏几尽,闵自立为帝,又改国号为魏,复其原姓冉,史称其国为“冉魏”,石鉴在位,实一百零三日
石祗
永宁 350
2
石虎子 石鉴被杀,石祗于350年三月自立为帝,起兵讨冉闵,战败,于四月为部将刘显所杀,后赵亡

十六国之一。后赵(319年-351年)羯族石勒所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后迁邺。盛时疆域有今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及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的一部分。后赵最强大的时候统一了中国大部,仅有淮南的东晋,河西的前凉,辽东的慕容燕等地方小政权。历七主,共三十二年。
  石勒从 305年起兵后,辗转归于汉刘渊,为渊部将。 311年石勒军全歼西晋主力,并会同刘曜、王弥之众攻破洛阳。312年以后,石勒以襄国为基地,发展成为今河北、山东地区的割据势力。318年,汉内乱,他率军攻破汉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319年,刘曜自立为帝,建前赵, 迁都长安。石勒脱离前赵,自称大单于、赵王,定都襄国,史称后赵。石勒攻灭鲜卑段氏,又进据河南、皖北、鲁北。329年攻破长安、上□,灭前赵,并有关陇。至此,北方除辽东慕容氏和河西张氏外,皆为石勒所统一。以淮水与东晋为界,初步形成南北对峙局面。330年石勒改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同年称帝。
   333年七月石勒病死,太子弘继位,以勒侄石虎为丞相、魏王、大单于,总摄朝政。
   334年十一月,石虎废石弘,自称居摄赵天王。以后,石虎诛杀弘及勒诸子,迁都于邺。 337年改称大赵天王。 349年称帝。
  石勒初起时,往往对攻下的坞壁垒征收义谷,有时也以掠夺方式获取军粮。约在313年始采用租调剥削方式。 314年下令州郡检查户口,征收田租户调,规定户赀出帛二匹、租谷二斛。称赵王后,较留意于农业生产,常遣使者循行州郡,劝课农桑。故当石虎统治之初,租入殷广,邺都的中仓每年有百万斛的租谷输入,沿水次诸仓也储积了不少粮食。 后赵采用胡、汉分治政策,设置大单于统治各少数族人,又设置专门的官职管理胡人辞讼和出入,甚至强行规定称汉人为“赵人”,胡人为“国人”,并严禁呼羯为胡。
  石勒、石虎均沿用刘汉的徙民办法,将被征服地区的各族人民迁往其统治中心襄国、邺及其周围地区,以便控制。对人民的统治,除以州、郡行政系统管理外,同时存有以军事组织形式管理并占有人口的制度。
  石勒初起时,对西晋王公卿士、坞堡主及士大夫多加杀戮。以后则在俘虏中区分士庶,将士族集为“君子营”,以示优待。并选用某些士族为官。称赵王后,石勒对一些士族委以要职,明令不准侮易衣冠华族。恢复魏晋以来的九品官人制度(见九品中正制),使士族取得了特权。石勒两次清定九品,又设立太学、小学和郡国学,培养将佐和豪族子弟。石虎即位后,也肯定士族特权,并将对关东士族的优待扩大到关中的望族。
  石虎是十六国时期有名的暴君。在其统治期间,军旅不息,众役繁兴,征调频仍,刑罚严酷。他有意“苦役晋人”,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起义不断发生。其中,梁犊起义规模最大。

查看更多十六国 中国历史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