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常用的与时间有关名称
一、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
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
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
日入时称夕、暮、晚
日入后依次为黄昏、人定、夜半(或叫夜分)、鸡鸣、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二、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三、十二时辰别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午时三刻: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