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首页 > 高中语文 > 三册

高中课文正反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移动版] 作者:505565700

《林黛玉进贾府》

更多林黛玉进贾府资料

【课文故事】

十年辛苦不寻常

青年时代的曹雪芹才华出众,能诗能文,绘画也很有名气。有人请他到皇宫书院里当画师,收入丰厚。但曹雪芹穷而有志,宁肯过苦日子,也不愿去侍候达官贵人。后来他在一所贵族子弟学校任职。在这里他结识了敦诚、敦敏兄弟,成了终生的好友。晚年,曹雪芹在城里也没有立足之地了,便搬到香山卧佛寺附近的一个山村里居住,过著十分贫困的生活。敦诚、敦敏的诗里说他和妻子、儿子一家三口常常喝粥。曹雪芹爱喝酒,却没钱买,於是便赊酒喝,待卖了画再还钱。中国古代的文学家中,生活清贫的也不少见,但苦到曹雪芹这步田地的,实在不多。但是,在这样艰辛的条件下,曹雪芹讲过,「并不足妨我襟怀」,仍然坚持写作《红楼梦》。大约乾隆二十八年(公元一七六三年)的秋天,他的儿子因得痘疹死了。曹雪芹十分哀伤。不久,他自己也贫病交加,无钱医治,竟在除夕这一天,当别人欢欢喜喜过新年的时候,他却悄然离开了人世。然而,他以「字字看来皆是雪,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精神,创作的鸿篇巨著《红楼梦》,为他矗立了历史的丰碑。

毛泽东和许世友谈《红楼梦

“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曾同许世友谈论《红楼梦》。1973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中央军委会议成员时,对在座的许世友说:“许世友同志,你现在也看《红楼梦》了吗?”

许世友答:“看了,自从上次主席批评我,就全部都看了一遍。”

毛泽东说:“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呢。”

许世友答:“那没有看那么多,我还刚看一遍呢。一定坚持看下去。”

毛泽东说:“他那是把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写出来,所以有两个人,一名叫甄士隐,一名叫贾雨村,真事不能讲,就是政治斗争,吊膀子这些是掩盖它的。第四回里边有一张‘护官符’,那上面说:‘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中国古代小说写得好的是这一部,最好的一部。创造了好多文学语言呢。你就只讲打仗。”

许世友答:“主席讲的这个话,确实打中要害。”

毛泽东说:“你这个人以后搞点文学吧。‘随陆无武,绛灌无文’。”

许世友答:“应该搞点文。”

毛泽东问:“你能够看《红楼梦》,看得懂吗?”

许世友答:“大体可以。”毛泽东说:“要看五遍。”许世友答:“坚持看五遍。”

毛泽东说:“《水浒》不反皇帝,专门反对贪官。后来接受了招安。绛是说周勃,周勃厚重少文。你这个人也是厚重少文。如果中国出了修正主义,大家要注意啊!”

许世友答:“把它消灭!不怕,那有什么关系!”

毛泽东最后说:“不怕啊!你就作周勃嘛!你去读《红楼梦》吧!”

许世友一生戎武,是少数几个毛泽东可以交心的高级将领之一。这番对话,道出了毛泽东内心的一种真情和某种忧虑。在毛泽东看来,反修防修是国内压倒一切的大事。他希望跟随他转战南北的将军们,能够如读懂古典小说《红楼梦》那样去读懂中国的现实政治。此后,评《红楼梦》运动就在全国开展起来。

鲁迅评《红楼梦》

鲁迅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课文正解】

细微处见精神

成语“见微知著”和“防微杜渐”都包孕着这样一个道理,即微小的事物或细节往往决定着事物的成败。同样,细节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往往能起到“细微处见涟漪”的妙处。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作品中描写对象做逼真、细腻、具体、生动的描绘。它有利于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而《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彰现人物命运等方面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一、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的刻画达到了穷形尽相的境界。

小说中的人物是作品的灵魂,是作者思想的传递者,是吸引读者眼球的视点。因此,能否将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活色生香,关键在于作者对细节的运用是否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王熙凤初次出场是在黛玉与贾母等人寒暄之时,未见王熙凤其人,却先闻其声,她说:“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黛玉忖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语不在多,恰倒好处就行,一句“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看似无心,实则有意,起到了一石数鸟的作用,一是表明自己不同凡响的身份,二是表明了自己权利的炙手可热,三是传达了自己深受贾母宠爱的信息。先声夺人,真可谓“语不惊人誓不休”!

在王夫人房里。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连坐在什么地方都不肯轻易从事,可见黛玉行事的谨慎小心,做人的少年老成。

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时,黛玉回答是“念了《四书》”,但当宝玉问她念什么书时,她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先说读过书,后说不曾读,是因为她听贾母说“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之后才改口的。表面上看是黛玉语言上的细微变化,实际是她内心世界的一次嬗变,是她心理上的一次波动。从中,读者是不难看出其多思多虑,做事小心谨慎的性格的。

二、细节描写为主题的表达和人物的命运推波助澜。

细节决定命运,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道理。可见,细节描为主题的表达和人物的命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的。

在用餐完毕后,文中有这样一段精妙绝伦的描写: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

这一段话的关键之句无疑是“这方是吃的茶”,而就是这样一句话,不但勾画出了黛玉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且为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方面,按黛玉家中的规矩和父亲的教诲,饭后是不宜喝茶的,另一方面,黛玉也记得其母生前说过的“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而她不敢贸然拒绝,而是默默无声地“接了茶”。然后,“漱了口。盥手毕”,按理,她改变环境的机会来了,完全可以借此蒙混过关,可是她依然不敢造次,而是“又捧上茶来”!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个性特点,不难洞察到她最终的命运走向。也正因为她不敢打破常规,处处按部就班,也就将她小心谨慎,寄人篱下的性格发挥到了极至;也正因为她无法与当时的环境彻底决裂,也就为她她最后的悲剧命运作了铺垫。

一言以蔽之,细节决定命运,黛玉的言行举止早就为她自己的最终命运写就了一首凄惨的挽歌!

愤青式的古惑仔贾宝玉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后世评价为“中国第一奇书”“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中国三门“显学”(显赫的学问——红学、甲骨学、敦煌学)之一。可见,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我国小说难以逾越的高峰。

它成功地塑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愤青形象——贾宝玉。

愤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激愤和具有叛逆性格,古惑仔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某类怪异行为的青少年。而纵观全文,这两点恰好是宝玉最显著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之母贾敏说过,宝玉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

王夫人眼中的宝玉: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从中不难看出,若从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来判定贾宝玉,他的一切行为都与封建正统思想格格不入,是封建阶级的一个叛逆,是一个受到贬斥的人物。但由于他受到贾母的宠爱,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地位,所以成了封建社会的愤青、刺头,是个地道的古惑仔。

林黛玉心里的宝玉:“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地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心有灵犀一点通,贾宝玉先入为主地在林黛玉眼中留下了好感,成了他的铁竿粉丝。

林黛玉眼里的宝玉:第一次是贾宝玉还愿回来后向贾母请安时:“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第二次是贾宝玉换了便装来见众姐妹时,“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在这两段肖像描写中,作者所苦心张显的就是贾宝玉性格中的一个“情”字,突出的就是他作为“情痴”的本性。

《西江月》对宝玉的评价:似贬实褒,寓褒于贬,其中的“潦倒不通世务”“那管世人诽谤”一句,就充分表现了他的叛逆性格。从封建统治者及其传统角度看,在世俗眼中,他无疑是一个“愚顽”之徒。

从贾宝玉摔玉之举的理由“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来看,可见他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摔玉正好表现出他对天命的反抗,对世俗的鄙弃,对礼教的蔑视。

由此看见,称其为愤青也好,古惑仔也罢,都是不为过的。

查看更多林黛玉进贾府 高中课文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