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故事】
书香世家
杜甫的家庭是书香世家。他的远祖杜预是晋代著名学者、军事家,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在这样的家庭中,杜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在咿呀学语时,母亲就教他背诵古代诗歌,从《诗经》到《楚辞》再到汉代乐府。他记忆力特别强,一天能背几首诗。不几年,胸中已装了几百篇诗文。
七岁那年的一天,父亲教他背诵古代的赋,其中有“凤凰”之名。杜甫早就听说过有凤凰鸟,但就是没见过,于是抬起头来问父亲:“凤凰鸟是什么样的?”父亲告诉他:“这鸟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为凤,雌为凰。它头像鸡,颈如蛇,领似燕,背如龟,尾如鱼。这种鸟不与其它凡鸟为群,是高洁的象征。”杜甫听了深深地印在脑中,过了一会儿他对父亲说:“有志的人也应该像凤凰,对不对。”父亲高兴地抚摸着他的头说:“对,对。”
“那我就作一首凤凰诗吧。”杜甫说。父亲惊喜地睁大眼睛:“好,念出来我听听。”于是杜甫吟诵起来。诗中把他理想中的凤凰尽情讴歌了一番,最后抒发怀抱: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父亲听了非常高兴,从此以后就更加用心培养他了。
到了九岁,杜甫已经能写一般常用的字,他常常把自己的得意诗作写给大人们看。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当地诗人聚会的时候就一定要有他在场,有时人们还是把他从树上叫下来的呢!当时在长安有一个名人汇聚的中心,那就是歧王的家里,诗人、学者、艺术家常常是济济一堂。最使杜甫难忘的是,他承先辈们的介绍,到过歧王的王宫,在那里结识了许多名流,有幸欣赏了名噪一时的歌唱家李龟年的演出。
杜甫 二十岁离家漫游,他游吴越、登泰山、访燕赵,增长了很多见识。他三十三岁这一年,在洛阳与另一个诗歌巨子相遇了,那就是李白。他四十多岁时国家发生动乱,自己也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生活无着,却用血泪写出千古传诵的诗篇。
【课文正解】
景由情生,象由意造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秋兴八首》通过描写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景,运用鲜活的意象,借景抒情,抒发诗人的家国之悲,羁旅之愁,故园之思,黍离之悲。
“玉露凋伤枫树林”,火红艳丽枫树林如同曾经辉煌的盛唐,成了过眼烟云,作者着“凋伤”二字,无可奈何地写出了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败、凄凉的景象,家国之悲力透纸背。
“巫山巫峡气萧森”,萧瑟阴森的巫山巫峡,无疑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衰败气象的一个缩影,所到之处,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满目创痍,感伤之情跃然于心。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上波涛滚滚,塞上风云变幻,整个天地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诗人的用意,在于隐喻唐朝的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的泥潭,战争风起云涌,国家动荡不安,大厦将倾。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花开花又落,诗人回家之愿望再度化为泡影,形单影只的诗人忧思难散,油然地思念起故园,陡生“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怀,然而国家动荡,兵燹频仍,万马齐喑,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而生!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虽未着一“愁”字,但国破家亡的黍离之悲油然而生。
全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秋声秋色、秋景秋意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反映了国家烽烟四起的社会现实,寄寓了诗人自伤漂泊、忧国思乡的心情。其思想和艺术的成就,堪称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