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艺术特色
《哈姆莱特》不仅思想内容上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它也是莎士比亚艺术上成熟的标志。我们不妨从典型环境、戏剧情节、人物和语言等四个方面来略作分析。
莎士比亚认为戏剧应是“时代的缩影”。《哈姆莱特》一剧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6至17世纪之间的社会生活,从宫廷到家庭,从军士守卫到人民造反,从深闺到墓地,从剧场到比武场,这么广阔的社会背景,构成主人公的典型环境。这一以反映封建社会解体、资产阶级方兴未艾时代的英国平民社会的五光十色为背景的典型环境,很能衬托出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及其变化。
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是莎士比亚戏剧的又一主要特色,他的戏剧常常包含几条平行的或者交错的情节。《哈姆莱特》一剧中有三条复仇的情节交织在一起,而以哈姆莱特为父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为副线的三条线相互联系,又彼此衬托。在复仇情节之外,剧中写了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之间的不幸的爱情;写了哈姆莱特和霍拉旭之间的真诚的友谊以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莱特的友谊的背叛;还写了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一家父子兄妹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又都起着充实、推动主要情节的作用。
莎士比亚剧中人物的个性化这一特点是有划时代的意义的。在他以前的古代、中世纪的戏剧,人物多是类型化的。本剧中尽管人物众多,但各具性格特点。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不仅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是对立的,性格也适成对比,一个是内向性的,一个是外向性的,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也成对比,一个佯狂,一个真疯。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三个贵族青年都有为父复仇的心事,而性格各异,做法各各不同。雷欧提斯为报私仇,利用民众对王室的不满,登高一呼,群众像怒潮一般涌向王宫。他只问目的,不择手段,也不顾后果,只有个人的恩怨,而缺乏扭转乾坤的大志,同哈姆莱特相比,就显得简单鲁莽。福丁布拉斯,原定兴兵复仇,夺回老王失去的国土,在个人私仇上似乎也加上了一点国家兴亡的色彩,但却禁不住叔王的一顿训斥,放弃了复仇的打算。相形之下,显然没有哈姆莱特性格的复杂和坚定。哈姆莱特性格的特点是忧郁,但不是一成不变。他起初本是无忧无虑、抱负非凡的时代新青年,遭到惨变之后便陷入忧郁,最后从忧郁中解脱出来,成了决断决行的豪爽性格。因此,他在不同时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