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首页 > 高中语文 > 一册

正反解读高中课文系列——雨巷

[移动版] 作者:505565700

《雨巷》

【课文故事】

我用残损的手掌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   

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课文正解】

在雨巷里飘溢的那些意象

戴望舒的《雨巷》用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给我们演绎出了天籁般的音律,是那样的绵长而魅惑;同时,他又用优美、凄婉的诸多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白墙黑瓦、曲折悠长、梅雨淅沥的江南小巷图,是那样的朦胧而幽怨、芬芳而淡雅。因此,读着他的《雨巷》,就如同走进一条通往心灵之门的寂寥雨巷,既能聆听到彳亍前行的足音,又能闻到丁香飘过的馥馥芳香。

《雨巷》是诗人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的写照,是诗人迷惘情绪和朦胧希望的交融。因此,全诗就是诗人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咏叹调。他把自己的情感融化在那条寂寥而悠长的雨巷中,于是,这条雨巷也就成了诗人承载痛苦、失落、迷惘、期待、忧伤、彷徨、再期待的情感圣地,成了他内心深处难以抹去的意象。

在这寂寥的雨巷,他打着油纸伞孑然前行,一个细雨滴答在油纸伞上的冷漠、凄清、迷离的意境,带给了这个风雨中独立消魂的人儿以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情愫,因此说,这冷雨,这油纸伞,成了他情感的助催器,让他陡然间滋生了一种希望,希望能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而这通往心灵之门的幽深雨巷、神秘的油纸伞、蒙蒙的细雨,无疑为他营造了一个天设地造的朦胧意境,于是,期待中的故事终于发生了,一个有丁香一样高洁的姑娘,带着美好的理想和愿望飘然而至;一个有着丁香一样哀怨彷徨的姑娘,带着理想难以实现的无奈又飘然离去,消失在颓圮的篱墙。

这确实是令人意料不到的,他苦闷的心灵才刚刚得到一丝的慰藉,这个有着丁香一样美丽姿态和颜色,具有高洁而芬芳的姑娘却带着美丽、高洁、冷艳、愁怨和哀婉情愫,如仙女般飘然而过,仅留给他新的失落与新的期待。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雨巷》之所以脍炙人口,戴望舒之所以被人赞誉为“雨巷诗人”;“雨巷”之所以成了迷惘与幽怨的代名词,“丁香姑娘”之所以成了冷艳、哀婉、希望的化身,都是因作者巧妙地将法国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诗歌意象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恍然大悟中,我们自然有了一种醍醐灌顶般的感觉,原来在这条通往心灵之门的迷梦般的“雨巷”里,我们既可把“丁香姑娘”看作是诗人理想爱人的化身,也可把她看成是诗人理想的象征;我们既可把“雨巷”看作是现实生活中江南梅雨季节的一条小巷,也可把它看作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我们既可把“雨巷”中两个青年男女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的故事看作是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的再现,也可把它看作是作者追求理想而不得这一精神历程的象征;我们既可把雨巷中“颓圮的篱墙”看作是爱情的失败,也可把它看作是理想破灭的象征;我们既可把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看作是诗人对爱情失败的咏叹,也可把它看作是诗人对于理想破灭的悲悼。

查看更多雨巷 戴望舒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