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首页 > 高中语文 > 二册

《过秦论》教学建议

[移动版] 佚名

《过秦论》教学建议

本文要求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流畅地背诵最后两段。

可用诵读教学。除起始课上教师对作者、时代背景作简要介绍,并结合预习划分课文结构外,其余环节均以学生练习诵读(含诵读指导和检查背诵)为主。课文内容及写法应在诵读过程中作三言两语的点拨,点到为止,不展开分析。正音也穿插在诵读中进行,可将需要正音的字写在小黑板上,提醒学生注意,以节省时间。

划分课文结构很重要,要使学生一开始就大致了解文章的全貌。可以用列表形式,例如:

(二)灭亡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第5段

诵读指导包括句段内容点拨和语气提示两个方面的工作。内容点拨见“课文说明”。这里仅以第5段为例谈谈语气的提示。

①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语气。以下连用六个“也”,都表示及其肯定的意思。四个排比句中的重音是“非尊(于)”“非?(于)”“非抗(于)”和“非及”。

②“非及向时之士也”后作一顿,为下句转折蓄势。

③“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此句是上述史实的概括,作为立论基础,应重读以提醒学生注意。

④“试使”三句:换假设口气,有为九国惋惜意,结住对比论述,兼为高潮蓄势。

⑤“然秦”三句作低回之势,“然后”以下节节升高,至“为天下笑者”达于顶峰,作一顿,逼出“何也”。

⑥结句显志,“过秦”之意集中在这句话里,须用深责语气读,“仁义不施”是重点,可一字一顿。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