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综合自测
说明:名校名师试题,仅供学习参考。
一、积累与运用
1.下面这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2分)
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份,本单元的课文有的记述正义战争的胜利,有的谴职非正义战争的残酷,在你死我活的战斗中,真善美与假恶丑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2.请按要求填写。(8分)
(1)新闻的六要素指_______________。
(2)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结构的五个部分,即_______________。
(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雨果,他是 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_______________》《九三年》等。
(4)《蜡烛》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____(国家名)作家。
3.选词填空。(每个词只能用一次)(2分)
颤巍巍 孤零零 笑嘻嘻 赤裸裸
(1)他们手挽手,_______________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2)字迹模糊,句子也许不通,却表达了_______________的爱……
(3)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_______________地走了。
(4)那个苏联人_______________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
4.依照下面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子,写出你对人生的感悟。要求所写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文意连贯,并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3分)
例句:人生是一支歌,悠扬的旋律谱写出你春天的耕耘和秋天的收获。
仿写:人生是_______________。
5.古代不少诗人在诗词中都曾表达过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为国立功。请写出两句表达这种情怀的诗句,并写出作者姓名。(4分)
(1)诗句: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
(2)诗句: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
6.请观察右面这幅漫画,按要求答题。(5分)
(1)请为这幅漫画取一个合适的题目,并简要说明理由。(2分)
(2)这幅漫画对你有什么启示?(3分)
二、阅读理解(36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12 题。(20分)
采蒲台的苇
孙 犁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编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我来得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象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12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40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的!“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选自《孙犁散文选》)
7.第一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很形象地说明了人和苇结合紧密。请用横线画出来。(3分)
8.苇成为冀中名胜的原因是什么?(3分)
9.第四自然段中写道:“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你用文中的句子回答。(3分)
10.第五自然段的结尾说:“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它们的清白”指什么?请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3分)
11.“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句读来有“弦外之音”。请你具体解释,并指出该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12.“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在文中具体指什么?(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16分)
波尔塔瓦不忘战争
谭武军
①乌克兰首都基辅以东340公里,有座风光秀美的小城波尔塔瓦。波光粼粼的沃尔斯科拉河绕城而过,城市四周是一望无垠的绿色平原,绿荫如盖的街心花园给小城增添了安谧和温馨。然而,约300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场震惊欧洲的激烈战役,波尔塔瓦也因此而远近闻名。
②1700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发动了对瑞典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战争初期,年轻气盛的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率领“不败之师”,屡屡战胜雄心勃勃的彼得一世。总结失败教训后的彼得一世,重整军队,趁卡尔十二世转战波兰之际,再度出兵,诱使决战心切的瑞典军队孤军深入乌克兰。1709年6月,长途奔袭且不断遭到俄军袭扰的瑞典军队来到波尔塔瓦城下,此时卡尔十二世统领的7.1万人的精锐之师,已锐减至2.7万人,而等候他们多时的4万余俄军早已构筑好层层工事。6月27日,波尔塔瓦战役打响。战斗中彼得一世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俄军以极小的代价将昔日欧洲最强大的瑞典军队一举全歼。此役之后,瑞典再也无力与俄国在欧洲大陆上争雄,彼得一世也将他治下的国家带入了欧洲强国之列。
③如今走在波尔塔瓦城中,依旧可以感受到当年战争的气息,城内众多古迹都与这场战役息息相关。市中心的圆形广场上耸立着一座高大雄伟的光荣纪念碑。这座青铜纪念碑是1809年为纪念波尔塔瓦战役100周年而兴建的。纪念碑为尖顶圆柱形,碑顶一只金色的雄鹰展翅欲飞,象征着俄国在励精图治的彼得一世带领下,正融入欧洲,走向富强;碑身上雕刻有俄国历史上第一支正规军队使用过的铠甲和兵器;碑座下方的18门火炮,向世人展现着当年那支俄国新军的神威。
④城内至今保留着彼得一世作战前曾休憩过的救世主教堂。据说战役前彼得一世曾在此祈祷胜利,并与全城的守军宣誓与敌血战到底。教堂外的广场上有座建于1849年的纪念碑,碑顶的俄军青铜头盔、宝剑和盾牌在月桂花环的映衬下熠熠生辉,碑身和碑座上雕刻精美的双头鹰和雄狮,彰显着彼得大帝的光荣与梦想。
⑤仅有32万人口的波尔塔瓦拥有7座风格各异的博物馆,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位于城郊瑞典坟墓路的波尔塔瓦战役遗址博物馆,每年有超过20万的游客慕名而来。占地300公顷的古战场遗址上竖立着11座方尖碑,以此纪念在这里牺牲的1345名俄国士兵。博物馆内收藏有俄瑞两军使用过的大量兵器、战服、作战条令和军事文书等。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彼得一世曾使用过的车床、穿过的无袖上衣等。馆内反映当年战况的油画,场面恢宏,栩栩如生。站在画前,不由得想起普希金在他最后一部浪漫主义长诗《波尔塔瓦》中曾描绘的战争场景:“东方升起新的朝霞,平原的山冈上炮声隆隆,片片火光直冲云霄。迎着清晨的霞光,部队开始合围,灌木林中传来阵阵枪声,炮弹呼啸而过,子弹啾啾作响,冰冷的刺刀已经上枪。”在描绘波澜壮阔的战役场面的同时,普希金还在诗中不惜笔墨热情歌颂彼得大帝:“他像神一样降临,他神采奕奕……在战场上,他在军队前面飞奔而过,像战神一般愉快而威严……在北方大国人民的心中、在他南征北战的命运里,只有你,波尔塔瓦的英雄,给自己建立起一座丰碑。”
13.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一望无垠:_______________
神采奕奕:_______________
14.请概述第②段的主要内容。(3分)
15.作者为什么说如今走在波尔塔瓦城中依旧可以感受到当年战争的气息?(3分)
16.作者在文中主要介绍了哪些与当年的战争相关的建筑物?(3分)
17.波尔塔瓦为什么“不忘”30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4分)
三、作文(40分)
18.任选一题作文。(1)运用本单元所学的“新闻”知识,写一则消息。内容如“学校秋季运动会”、“教师节观礼”、“开学典礼”“奥赛快讯”等,也可自己另外考虑其他内容。
要求:①写出消息特色;②注意新闻的六要素;③题目自似;④500字左右。(2)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请搜集有关资料,围绕此题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