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中的三个比喻句
安徽省颍上三中 常文成
“比喻”是一种古老的修辞手法,它以具体喻抽象,以近喻远,以熟悉喻生疏。这种修辞手法自古以来被众多的作者和读者使用和欣赏。准确使用比喻句对表现事物特征,增强文章的语言色彩有着积极的作用。准确理解比喻句对认识事物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是极为重要的。
《满井游记》是明代“公安派”文学家袁宏道的一篇记游小品。文章写景生动,抒情真切,通过描写早春满井的景色,表达了他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捕捉初春时节富有特征的景物抒发喜悦心情时,运用了贴切而新奇的比喻,令读者拍案叫绝。
比如“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从局促小屋投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
还有“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倩女喻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镜喻春水,写出了春天河水的清澈晶亮。“麦田浅鬣寸许”,以“浅鬣”喻麦苗也极为生动、形象,充满喜悦之情。
但是有些人对这后三个比喻句的认识和理解却不很到位,许多版本的语文教材、人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以及一些教辅资料上对这几句也未作详尽的解说。
例如:《教师教学用书》将前两个比喻句分别译作“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仔细推敲起来,这两句译文既忽略了原句的句式特征,也没有注意到原句的本、喻体关系。从句式上讲这两句都是定语后置的倒装句,它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庙堂之高”,“江湖之远”(范仲淹《岳阳楼记》)句式相同。“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分别作定语修饰“倩女”、“镜”。“倩女”、“镜”后面的“之”字都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这样看来这两个句的正常句序应该是:“(山峦)如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之倩女,(河水)晶晶然如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之镜。” 从比喻句的本、喻体关系上看,这两句的本体分别为“河水”、“山峦”,喻体是“镜”、“倩女”。由此看来,这两个比喻句应分别译作“(山峦)娇艳明媚,就像是刚刚洗了脸梳好发髻的美丽少女一样。”“(河水)亮晶晶的,好像是刚刚打开(镜匣),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的镜子一样。”
再看第三个比喻句“麦田浅鬣寸许”。《教师用书》上将其译作“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在前面的“练习说明”部分对本句解说时也解释道:“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其他诸多的教参、教辅用书上也无一例外地指出了本句突出了麦苗的短,短短的麦苗写出了初春的气息。诚然,本句中的“浅”字确实写出了初春时麦苗破土出芽的特点。但本句的妙处却不在此,而在于“鬣”字的比喻上,“浅”字突出了麦苗的短,而“鬣”字表现了什么,绝不会还是“短”字。要弄清比喻的意图,我们要先弄清喻体的特点。“鬣”是兽颈上的毛,兽颈上的毛俗称“鬃毛”,是兽身上最茁壮的毛,而不是最短的毛。在我国的中东部地区的农村(作者的家乡就在这里的湖北)说到麦苗的长势茁壮时常常说:“你看,那麦子长得像马鬃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