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首页 > 初中语文 > 中考试卷

内江中考精品阅读“人与自然”部分参考答案

[移动版] 作者:佚名
华语网,传播语文知识。欢迎访问thn21.com

第二部分:人与自然

第一页:庞天舒《拜谒高原》参考答案

1.承上启下(1分)。照应第①段“在电视片中领略过它迷人的雪域风光”,证明他对高原并不陌生(1分)。引出后文自己亲眼所见的高原风光,为后文自己高原所产生的独特感受作铺垫(2分)。

2.①无限广袤(“在这无限广袤之中,你逃不掉,跳不开”)②纯净诗意(“纯净的湖蓝色的天穹和低低悬浮的白绵羊似的云彩,那份诗意的画面无与伦比。”)③宁静(“除了风的声音,一切是那样宁静”)④腾动、有生命力(“高原其实不静,它在腾动,它是活生生的。”)(4点6分,3点4分,2点2分,1点1分)

3.①热爱自然(被高原难以言传的美所震撼)(2分);②顽强生命力的启示(无论环境多么艰难,都应顽强向上)(2分);③敬畏自然(“人类的侵占意识开拓意识只能贴近它,却不能征服它”)(2分)。

4.对比:⑥⑦段高原保持着纯粹自我与内地自然的被摧毁作对比,凸显了高原的生命力。(3分)(“西藏在我心中永远站立在亘古的静止中,离现代社会那样遥远。”……)

拟人:“我执拗地认为高原在等待我。”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也传达了自己对高原的向往。(3分)(“高原就这样迎面扑来了”“高原却在刹那间击溃了我”……)

5.概括为“高原以它自己独有的方式存在着”,“人类只能贴近它,却不能征服它”。

6.人应该尊重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关怀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7.B、D

第二则:刘长春《不见大雁》 参考答案 16.喜悦:无奈(苦恼);悲伤(痛苦)(每个1分) 17.我“怦然”是因为大雁飞过的场面非常壮观;(2分)“肃然”则是因为群雁飞鸣所奏响的充斥天地间“如九天飘散的音乐”而心生敬意。(2分) 18.⑴远离自然,只能从书本上而不是身边感受到自然之美(2分) ⑵喧嚣的环境,枯竭的溪流,树林的消失,甚至猎人的残害等生存困境所带来的种种感受(2分) 19.文章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2分)例如:①三十年前,溪流清澈,水面阔大,树林茂密,群雁齐飞;三十年后,溪流干涸,树林消失,大雁远离。(1分)②“我”惊叹过雁群飞过的壮观场面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佳美景,而儿子只能从书本上知道这些。 20.天空寂寞,是说大雁不再飞过;人寂寞,是说人们虽然建了“落雁公园”,却再也无法看见群雁与落霞齐飞的情景,孩子更只能从书本上认识雁阵。(2分)作者以此昭示我们:人类过度伤害自然,其实是在自残和自毁,我们只有学会珍惜大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2分)用此句结尾,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同时留下了无限思绪,引人深思。(2分)

第三则:凌仕江《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参考答案

1.(1)“质感”指“支朵”,而云朵并非完全是天空中的自然之云,它还象征着西藏质朴的人文精神。

(2)在西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西藏人民的质朴是别的地方无法比的,回到生活的城市,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勾起了作者对西藏的回忆。

(3)“云朵”洁白而纯净,西藏人民的精神世界也是质朴而纯净的,因此,二者有相似之处。把“云朵”比喻成西藏人灵魂的知已是恰当的。

【思路点拨】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试题中提到的句子,,一般都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与深刻的含意,但对其含意的理解,不能望文生义,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甚至全文内容去理解、领悟,从而整理出答案来。

2.写“满眼是灰”的城市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引发文章的主体内容,这满眼是灰的城市令作者感概万千,引发了作者对西藏的云朵的回忆;二是从反面衬托西藏那湛蓝的天空中飘过的云朵的洁白纯净。

【思路点拨】这里的“灰”一方面指空气的污染,另一方面指人们思想上的世俗的东西,如果只从他的表面意思去理解,是无法领悟其深层含义的。再者,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在于表现“西藏云的洁白”。由此而思彼,不但引出了后文的内容,而且对文章的主体内容起到了反衬作用。

3.客居的满眼是灰的城市;府南河;中秋夜让月光陪着人睡的浪子。

【思路点拨】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归纳能力。在组织答案时,先要为相关部分划出层次,再通过寻找关键句或提炼中心的方法对材料内容进行概括归纳。

4.“云朵”象征没有遭受破坏与污染的自然环境和西藏人没有受到世俗污染的原始精神状态,文章标题用含蓄的方式表达了主题思想,起到了统领全篇的作用;传达出作者的环保思想以及返璞归真的人文思想。

【思路点拨】此题考查考生对主题思想的把握能力和对文章标题的作用的分析能力。首先要抓住“飘过”这个词来理解,可以理解为“曾经有过”“逝去的”,说明作者所写的是记忆中的事物。然后是对“云朵”的理解,从字面意思上讲,云朵是洁白的,自由的。文章用“云朵”来象征没有遭受破坏与污染的自然环境和没有被世俗污染的人们的精神状态。这正是本文的中心思想。

第四则:丁立梅《菊有黄花》散文阅读参考答案:

11.(3分)①我在姐姐帮助下,梳着仕女发型,顶着满头菊花跑出家,惹得村人围观。②我羡慕菊花枕,决心做一只却没做成。③我周日逛街买回一盆黄色的菊花。(少一个活动扣1分)

12.(3分)晋    田园    悠然见南山

13.(2分)作者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野菊花开放的姿态,表现它“随意又随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它的喜爱和赞美。  

14.(3分)最后—句点明并升华了文章的主旨,黄色的菊花勾起了作者对孩提时的美好回忆和对荚的追求,驱散了秋天的寒意,让心灵一片温暖,而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已不言而喻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第五则:刘湛秋《雨的四季》参考答案:

10.对雨的爱恋或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2分)11. 美丽、娇媚 ;热烈而粗犷;端庄而沉思;自然而平静(4分,每答对一处1分,)12. 作者通过抓住春天景物的色彩、情态,运

用不同的感官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绘了春雨美丽、娇媚的特点(3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13.例:拟人句子: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

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表达作用:“化妆了”,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 “ 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

。(3分,找对句子1分,答对作用2分)14. 冰心 《春水》 祥子为生活所迫在暴雨下拉车。

第六则:贾平凹《风雨》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一:

1、不行,因为惊喜侧重没意料到,欢喜就是很高兴,没“惊”的意思。2、作者抓住了树林、垂柳、芦苇、羊、女孩子、槐树上的葡萄蔓、鸟巢、窄窄的巷道、厚厚的浮萍、最北边的那间小屋等事物来表现风雨,属于侧面描写,感受到了风雨来临之前所有事物的焦躁不安。

3.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在猛烈的暴风雨中树木乱成一团,藤蔓脱落,动物们惊恐不安、脆弱无助,老人因风湿病而痛苦不已,然而在这时,“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在其他景物和人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本文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参考答案二:

1、作者对植物、动物进行细腻描绘的直接目的是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动物们在风雨中表现得惊恐不安、脆弱无助。

2、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在猛烈的暴风雨中树木乱成一团,藤蔓脱落,动物们惊恐不安、脆弱无助,老人因风湿病而痛苦不已,然而在这时,“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在其他景物和人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本文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参考答案三:

1.景物一: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二. 垂柳: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

三.杨叶: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

四.羊: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五.槐树上的葡萄蔓: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 也不嗡叫, 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六.女孩: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 在院子里旋转,

2.忽大忽小,忽聚忽散  文中用了连词,形象而贴切的讲述了风雨来时,树林的姿态,把无形的风化作有形了

词语二撩起一角  说明雨大水急,很好的让人联想到了大雨时池塘中的情形

3.略

第七则:石钟山《雁》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一:

1.答:一只母雁受伤了,公雁为之哀痛,因对母雁的依恋而不肯离去。(2分)

2.答:大雁是美丽、漂亮,高贵、执著、坚贞而又向往自由的艺术形象。她的神态,漂亮的羽毛显眼,使周围的鹅黯然失色,她夹在鹅群中,她的心中装满了屈辱和哀伤,她高昂着头是她的美丽、漂亮和高贵;那只孤雁“长久地不愿离去”,天色近晚了,才“犹豫”着向南飞去,当听到她的呼唤时,“毅然”地飞向了她的头顶,是执著和坚贞;“她在一天天地等,一日日地盼,盼望着自己重返天空随着雁阵飞翔”,“两只雁头颈相交,死死地缠在一起”既是执著和坚贞,又是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4分,形象2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

3.本句主要是表现大雁不屈的品格,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围绕这个意思谈(2分)从此意思出发,谈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或谈对“人们”“自私、冷漠和残酷”的批判,对人性弱点的揭露,只要言之成理即可(2分)。

4.答:这样写是为了通过大雁和人的对比,揭示人性的弱点,提醒人民关爱自然、关爱自然界的其它生命,警醒人们克服自身弱点,培养高尚的品格;拟人化的心理描写和动作、语言的描写也是本文的重要写作特色。(5分,前一问3分,对比、揭示、提醒、警醒内容是得分点;后一问2分,答对两点给满分。)

参考答案二:

15、徙

16、插叙  补充交代母雁夹在鹅群中,公雁盘旋的原因,突出他们坚贞的爱情。

17、(1)张家人剪去她的翅膀上漂亮而坚硬的羽毛,使其无法飞行。(2)她的种种努力遭到嘲笑。

18、B

19、第一个人们议论着是人们在议论张家捡到个大便宜,第二个人们议论着是人们在议论张家又要捡到个大便宜。

20、略

第八则:聂还贵《野狼》参考答案

1. 另类的品格:这只狼充满机警与好奇,会欣赏音乐,知恩图报,它与善良的人性竟有某些共通之处。这样写的目的在于呼吁人类要与大自然的各种生物友好共处。

解析:第一问“另类的品格”需要通过对狼动作的解读作出答案。第二问需要站在整篇的高度正确审视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2. 强调内容:前者强调野兽(狼)的知恩图报,强调其所作的牺牲,后者强调“我”的悔恨、自责。表达作用:①形象地展现了“我”的内心活动;②通过“我”的自责点明了小说的主题,呼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解析:第一问考查辨析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前后两个“不”“是”强调的重点需要在品读上下文中概括出来。第二问考查作品的艺术技巧,共有两个要点。

3. 答案:我开始时还把他当成能跟我们狼共处的好人。天灾马上就要到来,我拼命唤醒他,哪知他却狠心地向我开了枪!这凶残的不讲道义的人!

解析:本题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换一个角度”“野狼眼睛里”“沉重”等字眼。只要符合文意、题意即可。 

4.DE

解析:D项,小说主题并非此义;E项,并非拟人,作者并没有把狼当作人来写。

第九则:李湘涛《中华鲟》二则参考答案

第一篇

10.“由于中华鲟世世代代不忘故地,表现了对故乡的至诚至爱,在洄游的旅途中,还表现出了不惧艰险的坚强品格,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11.(1)体形较大(2)物种珍稀,研究价值重大(3)有溯河洄游的习性(4)中华鲟成熟期长,生长周期长,繁殖率低等。 12.略   13.B (3分)

第二篇:

1.(2分)第②段

2.(2分)列举了“3~5”“一”“1%”几个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中华鲟繁殖艰难。

3.(2分)首先,网捕并蓄养中华鲟;然后,对成熟的个体进行人工注射催化剂;最后,进行人工授精并孵化受精卵。

4.(2分)C

5.(3分)示例::“中华鲟是我国的特产珍稀物种,俗名腊子、鲟鱼、鳇鱼等,主要分布在长江水系”,句中“主要”一词说明中华鲟绝大多数分布在长江水系,还有极少量分布在其它水系。使用“主要”一词体现了文章语言准确的特点。(能正确找出例子并作分析即可)

第十则:齐奥尔科夫斯基《在月球上》(节选)参考答案

第十一则:愚茶《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参考答案

1.(1)“力量”是指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及所造成的后果。

(2)“权力”是指具有主宰他人一切的绝对力量。

2.表现了女探险家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对大自然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3.态度:嘲讽.否定、愤怒等,词句:更是大可不必、“力量”、领教、还有什么我们办不到的?

5.略

6.C


华语网,传播语文知识。欢迎访问thn21.com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