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①六则
(一)
子曰②:“学而时习之③,不亦说乎④?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⑥,不亦君子⑦乎?
①《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②子曰:先生说。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这里指孔子。曰:说。③学而时习之:学了并时常温习它。时,时常,常常。习,温习,复习。④不亦说乎:不也很高兴吗?说,愉快,高兴,现在写作“悦”。不亦??乎,表示反问。乎,相当于“吗”。⑤朋:这里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⑥愠:怨恨,心里不满。⑦君子: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二)
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②师矣③。”
①罔:迷惑不解。现在写作“惘”。②殆:危险。这里是“学业上陷入困境”的意思。
(三)
子曰:“温故而知新① ,可以为② 师矣③ 。”
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②为:做。③矣:相当于“了”。
(四)
子贡① 问曰:“孔文子② 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③ ,不耻下问④ ,是以⑤ 谓之‘文’也。”
①子贡:孔子的弟子,春秋时卫国人。②孔文子:即孔圉,春秋时卫国大夫。③敏而好学:聪明而且爱好学习。敏,聪明。好,爱好,喜欢。④不耻下问: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看作耻辱的事。耻,认为可耻。⑤是以:因此
(五)
子曰:“默而识之①,学而不厌②,诲③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④?”
①默而识之:暗暗地记住它。默,暗暗,私下。识,记,记住。②厌:满足。③诲:诱导,教导。④何有于我哉:对于我有哪一样呢?哉,相当于“呢”,表示反问。
(六)
子曰:“三人行①,必有我师焉;择其②善者而从③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三人行:几个人在一起走,三,在这里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②其,他们,他们的。③从:采纳,听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