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2016年初中学业暨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A卷和B卷,A卷共100分,B卷共20分,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相应位置。
3.A卷的第Ⅰ卷答题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在答题卡以外答题无效。
说明:由于加点字、下划线、图表等文档格式在网页中无法完美展现,我们为你准备了精校完美doc/word文档,如有需要请点此下载
A卷(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与课内古诗词赏析(12分,每小题2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狩(shòu)猎 滞(zhì)笨 狡黠(jié) 鲜(xiǎn)为人知
B.炽(chì)痛 干涸(hé) 虔(qián)诚 长吁(xū)短叹
C.殷(yīn)红 哂(shěn)笑 旁骛(wù) 骇(hài)人听闻
D.蜷(quán)伏 慰藉(jí) 吊唁(yàn) 恪(gè)尽职守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炫耀 交卸 吹毛求疵 毛骨耸然
B.执拗 荣膺 苦心孤旨 锲而不舍
C.羸弱 沉缅 销声匿迹 粗制烂造
D.资雎 亘古 相形见绌 心旷神怡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小明家经济拮据,生活困难,被政府确定为精准扶贫的对象。
B.车展上,今年刚推出的这些新车,吸引了许多车迷驻足观赏。
C.争论双方矛盾升级,大打出手,场面之混乱令人叹为观止。
D.对于“老人摔倒究竟该不该扶”的问题,大家意见纷纷,莫衷一是。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参加全民阅读活动,使大家的视野拓宽了,素质提高了。
B.“毒疫苗事件”再一次刺痛了国人的神经,相关部门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C.“供给侧改革”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D.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5. 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话,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才是汉字书写之所以引起各界广泛关注的原因。
②尤其是作为象形文字来说,汉字每个字从古至今的演变,都包含着文化、文明与历史。
③所以传承汉字,也就是在传承文化、文明与历史。
④汉字既是我们祖先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工具,同时也代表着中华民族丰富无比的传统文化。
⑤而要想完成这种传承,则主要须通过书写的方式,因为只有在一笔一画勾勒这个汉字的过程中,人们才能深切体悟出蕴含其中的文化与文明。
⑥但现在各种智能输入法唯一的追求就是速度和效率,其代价则是剥夺了我们在一笔一画书写汉字过程中品味的机会,自然也就谈不上文化与文明的传承。
A.①④⑤②③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④②③⑤⑥① D.④③②⑥⑤①
6.下列对古诗词有赏析有,有错的一项是
A.《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炼字极佳,“平”“阔”“正”“悬”四字准确而形象地描写出船上所见之景。“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B.《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剥削人民的本质。
C.《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作者以落花自喻,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感情。
D.《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作者多次运用典故,委婉储蓄地表情达意。词的下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悯老恤衰,免去自己罪名的愿望。
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隆中对(节选)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7.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C.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孰敢不箪(用箪盛)食壶浆
B.国(国家)险而民附
C.利(利益、好处)尽南海
D.自董卓已(已经)来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诸葛亮先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式,提出“北拒东联”的主张,同时也强调了“人谋”的重要性。
B.接着诸葛亮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并分析论述了占领荆益二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C.最后诸葛亮提出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战略方针,以及他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D.选文中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充分体现了他高度的预见性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