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首页 > 初中语文 > 九年级下册语文

《梅岭三章》重点分析

[移动版] 佚名

《梅岭三章》重点分析

1.小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第一首诗

(1)“断头今日意如何”这句诗在第一首诗歌中起什么作用?倒装句式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感觉到了必死的险恶处境,并且能够英勇地面对。

整句诗用了一个设问句,问自己在必死的险恶处境中“意如何”即“想什么”,而下面三句都是诗人的回答,所以这句诗统领整首诗。

(2)分析下面三句诗:三、四句用了“阎罗”“泉台”等迷信传说,起一个什么作用?

“创业艰难百战多”追忆自己的战斗生涯,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垮敌人的憾恨。所以诗人说即使自己牺牲了,到了阴间,也要招集旧部下的英魂,和阎罗战斗到底。

“泉台”“阎罗”虽是迷信中阴间的事物,却把作者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3)“旌旗”原意是旗帜,诗中指部队,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4)总结第一首诗英勇面对险境——继续战斗,虽死不渝。

(3)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招”“斩”好在哪里?

一个“招”字,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革命声势的浩大。一个“斩”字,写出了广大士兵跟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招”“斩”二字有力量,有气势,更能解心中之恨。

(4)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借代、比喻、设问。诗中“旌旗”借指军士;“阎罗”比喻凶恶残暴的敌人;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

(5)这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后两句抒写奇特的想象。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召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诗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2)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头悬国门”,引用春秋吴将伍子胥的头悬东门典故,表达了作者关心革命、死不瞑目,要亲眼看着同志们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失败。

(3)三、四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两句诗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奋勇杀敌,诗人热切地盼望胜利,盼望战友们频传捷报。

“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飞来”是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词。纸钱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突现出将军豪迈爽朗的口吻,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3)诗中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借代。“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

“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其中所含的感情和第一首中的“创业艰难百战多”大致相同,即虽然经历了十年的激烈战斗仍未打败敌人的憾恨。

第二首诗作者回首革命战争——死不瞑目,激励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

第三首诗

(1)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借喻),“血雨腥风”借喻战争,“血雨腥风应有涯”表达了诗人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表现了作者崇高的革命理想。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达了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甘愿献身的精神。

(l)一、二两句诗的含义。

表现作者把全部身心献给了革命——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指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诗人预言反动派的统治应该有个尽头。

(2)“取义成仁”表现出诗人在险恶的处境下决心为真理为革命而英勇牺牲。“人间遍种自由花”。诗人预言革命理想终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

(3)第三首诗中用到的修辞方法。

“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自由花”是作者虚构的花名,用借喻的修辞方法,表现革命理想的实现及幸福美好的生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