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温馨提示:1.本试卷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3.试卷答案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华语网说明:网页版为TXT无格式文档,仅供预览;完整Doc文档及答案请点此下载。
一、积累运用(共30分)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静谧(mì) 狡黠(jí) 随声附和(huò) 接踵而至(zhǒng)
B.诘难(jié) 亘古(gèng) 心有灵犀(xī) 间不容发(fā)
C.翘首(qiáo) 箴言(zhēn) 不屑置辩(xiè) 顿开茅塞(sè)
D.眼眶(kuāng) 渲染(xuān) 吹毛求疵(cī) 一气呵成(hē)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褴褛 阔绰 鸠占雀巢 娇揉造作
B.赃物 鬼谲 金戈铁马 前扑后继
C.栈桥 秘诀 根深蒂固 强聒不舍
D.箫索 鄙夷 持之以恒 言不及意
3.有关下面文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是一个人获得知识、滋养精神最有效的方式,然而阅读也有“深”“浅”之分。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式,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深阅读是指对有价值的作品进行反复揣摩、深刻思考的阅读,如沉浸在一部纸质经典书中的阅读。深阅读的过程既是汲取知识的过程,也是质疑、探究,形成更深层价值取向、实现精神跨越的过程。
A.“最”是副词,“汲取”是动词,“深刻思考”“反复揣摩”是偏正短语。
B.“阅读是一个人获得知识、滋养精神最有效的方式。”句中“方式”是宾语。
C.划线句中的“采”字是会意字,本意是“摘取”的意思。
D.“深阅读的过程既是汲取知识的过程,也是质疑、探究,形成更深层价值取向、实现精神跨越的过程。”这句话表示的是承接关系的复句。
4.下面一段介绍“汉字发展”的文字中有四处语病,请选出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 )
汉字是一个生命体。①它生根于中华大地,绵延千载,谁都不会否认它不能记录着中华民族悠长而富有活力的历史。追寻它的根源,就仿佛在阅读一部气象万千的中华文化史。②最初记载关于汉字起源来自战国时代及其后的有关文献。这些史料认为汉字是仓颉创造的,《吕氏春秋》《荀子》等皆持此论。③实际上,造字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不仅不能一蹴而就,却不能完成于一人、甚至一代人之手。④通过人们长期的劳动生活,使汉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方尝试到约定俗成,不断发展变化。
A.第①句删掉“不能”。
B.第②句把“最初记载”与“关于汉字起源”互换位置。
C.第③句把“却”改为“而且”。
D.第④句把“使”改为“让”。
5.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歌是诗人精血凝聚的结晶。好的诗歌需要诗人具备灵敏的感知能力,_______;好的诗歌需要诗人苦修勤练,_______;好的诗歌更需要时间来成全_______。但凡动人心魄的诗歌莫不是经由时间的打磨,在诗人的内心千回百折、苦苦挣扎以后迎来的最酣畅淋漓的倾诉。
①释归仁说:“日日为诗苦,谁论春与秋”,呕心沥血,锤炼玲珑诗句
②李汝珍说:“消磨了三十多年层层心血”,执着追求,方能承载岁月流转
③杨巨源说:“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心思细腻,捕捉细微变化
A.③②①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②①③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史官左丘明所著,与《资治通鉴》一样都采用了编年体的史书体例。
B.序和表都是古代的文体。序一般用作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表一般用来陈述作品主旨、创作经过,也用以亲友离别,赠言规劝。
C.《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与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7.默写。
①读书费时过多易惰,__________________,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培根《谈读书》)
②寂寂江山摇落处,_________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③__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④__________________,乞人不屑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__________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⑥__________________,半竿斜日旧关城。(纳兰性德《浣溪沙》)
⑦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明写春景而实写冬景,用比喻的手法写雪花之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过零丁洋》中,用对偶和比喻形象地展现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说明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5分)
8.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甲】话说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金有余见他真切,只得用几个小钱同他去看,不想才到“天”字号,就撞死在地下。众人都慌了,只道一时中了邪。行主人道:“想是这贡院里久没有人到,阴气重了,故此周客人中了邪。”金有余道:“贤东,我扶着他。你且去到做工的那里借口开水来灌他一灌。”行主人应诺,取了水来,三四个客人一齐扶着,灌了下去。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众人道:“好了!”扶着立了起来。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
……
(1)防灾减灾工作关键在于“众”,如何发挥“众”的力量,提高防灾减灾工作成效?请结合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2)某校计划11月16日下午4时进行全校师生安全疏散演练,准备邀请应急救援部门的专家张队长到校作现场指导。请你为学校拟写邀请函的正文内容。
邀请函
尊敬的张队长:
您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2023年×月×日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一)(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0-11题。
饯别王十一①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②。
【注释】①王十一:名不详,排行十一。②白苹: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
10.请发挥想象,描绘颈联所呈现的画面。
11.古诗词中“泪”的意蕴丰富,请分析本诗中的“泪”与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泪”所表达的情感。
(二)(1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①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与甘父②俱出陇西,使月氏。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 时时而间进
B.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C.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 国恒亡
D.乃募能使者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可以一战 以君之力
C.战于长勺 所患有甚于死者
D.乃募能使者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21.第②段写母亲“固执地认为自己棚里产的柴鸡蛋比超市的好多了”,下文还有哪些情节体现了母亲的“固执”?请简要概括。
22.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画线A句进行赏析。
②画线B句连用了四个感叹号,有什么好处?
23.你对文末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
24.下面四个标题,你觉得哪个作为本文的标题最合适?( )
A.母亲的柴鸡蛋 B.母亲“等蛋” C.柴鸡蛋 D.母亲
三、写作表达(共50分)
25.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田径赛场上,我们不断刷新着自己,达到了某个目标,突破了某个极限;在学习中,我们不断激励着自己,读完了经典,攻克了难关;在生活中,我们不断挑战着自己,做好了力所能及的事情……最终我们会发现,正视挑战,获得的不仅仅是成功的喜悦,更多的是相信自己。
请你讲述生活故事,表达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感受。根据以上内容,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要求内容具体充实,文体不限。(不得使用试卷中的素材,不能透露与考生有关的信息。)
试题答案
一、积累运用(共30分)
1. C
【解析】A.和“hè”。B.亘“gèn”。D.眶“kuàng”。
2.C
【解析】A.“雀→鹊”,“剧→据”;B“惟→维”,“扑→仆”;D“匡→诓”,“喝→渴”。
3.C
华语网说明:网页版为TXT无格式文档,仅供预览;完整Doc文档及答案请点此下载。
23.结构上来说,与第一段“可她每年都要养一群母鸡,下了蛋全都留着,等我周末回老家时让我带到城里吃”句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从内容上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24.A
三、写作表达(共50分)
25.略
[乙]文翻译:张赛,是汉中人,建元年间当上了郎官。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把月氏王的头当作饮器,月氏族逃亡并怨恨匈奴,(只是苦于)没有人与(他们)一同攻击匈奴。汉朝正准备打击匈奴,听说这些话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途中必然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与甘父一起从陇西出关,出使月氏。经过匈奴的时候,匈奴俘获了他们,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扣留了张骞十多年,给他娶了妻子,生了儿子,但是张骞始终拿着汉朝出使的符节不丢失。张骞坚强有毅力,待人宽厚、诚实,匈奴人(或当地人)喜欢他。单于死去,国内动荡混乱,张骞与匈奴妻子和随从甘父一起逃回汊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余人,离开十三年,只有两人得以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