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首页 > 初中语文 > 非课标

“三”列《工之侨献琴》的知悟要点

[移动版] 作者:佚名

“三”列《工之侨献琴》的知悟要点

(448200)湖北省沙洋县长林中学 鲁修贤

三个活用为动词的名词

“弦而鼓之”的“弦”,即“装上琴弦”;“鼓”,即“弹”。 “匣而埋诸土”的“匣”,即“装在匣子里”。三个常用虚词的用法 而:“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句中前两个“而”,连词,连接两个动作,表承接,可译成“然后”“就”“便”等,或仍作“而”,或不译;第三个“而”,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和”“与”“并且”“而且”。“匣而埋诸土”中的“而”,连接状语和谓语,可译为“着”“地”等,或仍用“而”,或不译。“贵人过而见之”中的“而”,表顺承,可不译。

以:“工之侨以归”的“以”,介词,带着;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以琴归,带着琴回家。“易之以百金”的“以”,介词,用。“抱以适市”的“以”,连词,表修饰,着;或可不译。 之:“弦而鼓之,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期年出之”“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等句中的“之”,代词,指琴;“还之”的“之”,代词,指工之侨;“工之侨闻之”的“之”,代词,指这件事;“希世之珍也”“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的“之”,助词,的。

三个语气词

“工之侨得良桐焉”的“焉”,表陈述,可不译;“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的“也”,表判断;“悲哉世也”这个倒装句强调了谓语“悲哉”,“哉”在此表感叹。

三个段落的大意 第一段写工之侨第一次献琴,琴(材质、音质)虽好,却因“弗古”而遭鄙视和贬抑,被退了回来。第二段写工之侨第二次献琴,因为琴经过伪装,又是由贵人献上,竟得到极高的评价。此段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工之侨伪装古琴的经过,献琴的方法也很巧妙,最后同样一架琴,此时却成了“希世之珍”。第三段写工之侨的慨叹,说明献琴之事反映了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

三个伪琴的办法

先请漆工绘制了“断纹”,再请刻字工匠刻了“古窾”,然后装在匣子里埋在地下,过了一年才拿出来,琴就“变”成了古琴。 三个方面评价工之侨

对琴、对人、对世。

三个可透视的亮点

语言的简洁性:写琴的音质优美,仅用“金声而玉应”五字,既概括又形象;写国工和乐官对琴的评价,只用“弗古”和“希世之珍也”两个短句来表现他们的无知,其余与故事主旨无关的话一概不提。全文不足130字,文字也比较浅显,却给人良多启示。从整个故事结果看,似抨击权贵“泥古重饰”,不求名实,黑白不分,真伪不辨;又似暗讽权贵不识人才,甚至埋没、排斥人才;还似寄寓着对待任何事情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假象迷惑的深意。从工之侨两次献琴而结果不同来看,本文又似在告诫人们做人要实事求是,做事则不能不讲方法。

故事的讽刺性:从整篇文章来看,作者讽刺的是那种厚古薄今的好古情结。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讽刺了那些重外表而不重实质内容的人,但它讽刺的并非那些看重“华丽的”、“幽雅的”、“高贵的”或者“时髦的”等外表,而看重的是“古香古色”。文中几次出现“断纹”、“古款”、“埋诸土”、“期年出之”等等暗示性的词语,这些做法不过是为了验证那些故作姿态的“国工”是否以“古色古香”作为判定好琴的标准。后来的事实证明果然如此。换一句话说,就是通过同一张琴前后的不同遭遇,辛辣地讽刺世人不以事物本身的优劣论其价值,而一味“贵古贱今”的狭隘价值观点;嘲弄达官贵人的愚顽无知和以优为劣、好假恶真的世风。乐器鉴赏家对同一张琴的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表现了被扭曲的价值取向。也可以说,作者借这个故事,讽刺了当政者厚古薄今、是古非今的荒谬态度和重名轻实、是假非真的错误做法。

寓意的现实性:工之侨看透了乐师们的鉴赏眼光,但并没有停留在这件事上,而是引伸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即人们往往不重实质而只重表面,甚至以优为劣、好假恶真。评价一架琴,岂能单以“古”作为标准呢? 因为“古”与琴本身质量的好坏并无必然的联系。这种“唯古是尊”的观念,足以反映出当时某些人的愚昧无知和迂腐守旧。与古人这种盲目“崇古”相近似,当今社会也有一些人崇尚“名牌”,似乎只要是名牌货,便认为一定是好的,决无次品、劣品。结果有的奸商利用了信奉名牌者的这种心理,盗用名牌商标,大量制造和销售伪劣商品,居然有不少人盲目抢购,末了只能是上当受骗,后悔不迭。联系现实,更引人深思:包装是不是必要的?怎样才能做到内外兼备?

三个如剧的品味

造假的喜剧:一架天下最美好的琴,只因“弗古”,便被打入冷宫;而一旦改头换面,乔装打扮,却成了“稀世之珍”,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滑稽可笑。

爱假的悲剧:评价一张琴,不是听其音色和共鸣,而是看其是否“古”,而对其“古”又是真假不辨,只要有“断纹”,有“古窾”,有泥土,就叫做“古”, 一旦成为了古琴,就是稀世之宝,真是盲目到了极点。这岂只是工之侨的琴的悲哀!

悲剧中的悲剧:国工的后裔将其恶习发扬光大,传承下来渐成人的通性,即希望成功者系才貌双全之人。偏偏上帝又不那么宽厚,给才呢则不赋貌,使得人群中又多了一部分乏貌的成功者,或有貌匮才的自鸣者。人的外貌终究难改,纵使美容也不可能将方脸变成圆脸,豆挤眼变成牛眼,无奈只有哀叹或去当蒙面高参了。为何人总是不论才而先貌相,为何没有人去试图改变,为何上帝不把人变为同一个样子呢——这样世上的伟人会增加几十倍。有人用文字去沟通情感,隐藏了自己;有人用网络交往,隐藏了自己……这样用虚伪去掩饰更大的虚伪,真是悲剧中的悲剧。

`

阅读本文的读者还读了
查看更多工之侨献琴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