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首页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上册语文

《<论语>十则》知能鉴练(精)

[移动版] 作者:鲁修贤

  《<论语>十则》知能鉴练

  【《论语》介绍】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其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主要依据。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的文章。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的是每篇开头的几个字。如《学而篇第一》就是取“子曰:‘学而时习之’”的“学而”。

《论语》的基本思想也就是孔子的基本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哲学思想是唯心的。但是,社会的发展,各种现实的原因,对他也不无影响。《论语》也记下了他思想中一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例如薄赋敛、举贤才、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有教无类、不信鬼神等。尤其是他的教育经验、学习经验、写作经验、生活经验和诗论,更值得我们重视。《论语》中许多十分精辟的格言,正是这些可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论语》在文学史上颇有影响。它的文学性主要是语言富于形象,往往用极简练的言词写出人物的神情语态和性格特征。

  【则则读练】

  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说”,读音______,通_____,意即________。

2.释义:①时_________ ②愠__________ ③朋____________ ④君子_____________

3.“学”是学道理(指的是孔门弟子学习的礼、乐、射、御四种),“习”是__________;“说”是内心感受,“乐”是___________;“人不知而不愠”,是讲个人_________问题。

4.三个________句都用了“不亦……乎”(译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与本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的意思相近。

  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故”是指________说的,“新”是指________说的。

2.一个人只记得书上怎么说,却没有自己的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当别人的老师。

3.成语造句:温故知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罔”,音______,义__________;“殆”,音______,义________。

2.判断: ①“思而不学则殆”的朗读停顿与“学/而不思/则罔”相同。(   )

②“学而不思则罔”与“人不知而不愠”两句中的“而”都表转接。(   )

③这则说的是怎样处理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   )

3.仿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㈣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1.“女”通____,第____人称代词_____;“知”通_____,意为_______。

2.“是”在先秦时代不是作动词用,而是指示代词,相当于_____,可译作__________。

3.关于孔子教给他的学生子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有下列两种看法。你怎么看?请联系学习实际,写出你的理由。

第一种看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科学的老实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种看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古训,不利于培养我们现代青少年的怀疑和探索精神。

我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希望子路养成________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㈤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  文  也    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1.给前半则的句子加标点符号。

2.在原文中的空缺处补上孔子认为孔圉被谥为“文”的两个理由。

3.解释:A.何以___________________ B.是以_________________ C.谓______________

4.此则孔子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____________;从答语中可以品味出孔子对这个最善于言辞的学生的________之情。

  ㈥子曰:“默而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述而》)

1.“识”,通_____,音______,意为_______;“之”指_____________。

2.把原文中空缺的句子补上。

3.古文对“默而识之”有如下两种解释,请你用现代汉语把两种意思写出来。

古注:“识,记也。默识,谓不言而存诸心也。一说(还有一种说法):识,知也,不言而心解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何有于我哉!”这里的“哉”是语气词,表示________,相当于“啊”“呀”;这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孔子______而又自信。

5.“默而识之”是谈学习方法的,同样所谈的句子在本课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解释后半句时,在括号里应加上一个_____字;“善”之意为_______________。

2.此则中的“而”表顺接,含有“而”同样用法的句子在本课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谈学习态度的,同样所谈的句子在本课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三人行”应有“我”在其中,这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出来的,其余两个就是同伴了。

  ㈧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我们学习各门学科一般都有三个阶段:开始知道它是怎么回事;后来有点兴趣了;最后竟至迷上了它。孔子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词儿来描述这个过程的。

2.此则不仅讲到学习的三个层次,说明只有以学问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的道理,其中也不乏___________、自强不息的深刻含义。

3.传说_______跟师襄学琴,一支曲子学了10天,师襄多次让他换一支曲子,他以“未得其数(技巧)”“未得其志(思想感情)”“未得其为人(作曲者的品格)”为由一连拒绝三次,最后终于______了这支曲子是《文王操》,师襄大惊,佩服之至。

  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不舍昼夜”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2.此则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词句出自___________的大手笔,其中就有关于本则的引用。

  ㈩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1.“尝”,音______,义________,____词。

2.“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使我们想到了成语______________。

3.此则是针对过于看重思考的倾向说的,是对前文所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具体阐释,强调了躬身_______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
查看更多课文指导 论语 论语十则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