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五题四步分晓大手笔
——析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一目了然 本文的标题只有正题,没有引题、副题。这个标题明确、简练、突出,传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主语部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谓语部分“横渡长江”,分别告诉了读者这则报道的对象及数量、报道的事件及特点;“百万大军”“横渡”的用语,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利的豪情。“横渡长江”是这篇新闻的“文眼”,一个“横”字境界全出,很形象地展示出百万雄师顽强拼搏,锐不可当的昂扬斗志,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并能吸引读者。
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一篇新闻稿,报道的是我三路大军渡江的战况。当时的情况是:首先中路军渡江,从20日夜起24小时内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5时起,西路军和东路军同时渡江,至发电时 (22日22时) 止,西路35万大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而东路35万大军已大部渡过南岸,在发电时百万大军并未全部渡过。标题在这里用“横渡长江”而未用“胜利渡江”,足见新闻用语的准确性和报道的真实性。可能有同学认为,如果这则新闻写完了暂不发表,等待渡江战役胜利之后再发表,标题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这样并不好,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再说呢,“胜利渡江”一词告诉人们的只是一种结果,略显平淡。
电头意味深长 开头括号中的部分是电头,电头指说明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的文字。“新华社”,是消息的发布者,全称新华通讯社,是我国的国家通讯社。“长江前线”,是消息的发布地点,当时是举世注目的焦点。“22日22时”,是消息的发布时间,为什么要精确到“时”?暗示战局瞬息万变,人民解放军在迅速扩大战果。毛泽东同志撰写的上一则消息,播发只有20小时,情况已有很大发展。真实可信,迅速及时,是消息必具的特点,由电头便可以看出。
导语言简意赅 本文导语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只用了两句话就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及时、准确地对事情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语言简洁、洗练,真正做到不能随便增字或减字。第一句话,既报道了我军之强大(“百万大军”),又点出了战线之长(“1000余华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八个字写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第二句话中的“均是”两个字概括了战线之广大,又洋溢着胜利的豪情,同时又是对“1000余华里”战线的具体说明,“西起九江”标明“不含”二字,说明九江当时尚未解放,避免了歧义。至于解放军为什么要渡江,在当时是众所周知的,不必赘言;敌军为什么全线溃败,下文要作分析,这里也不必多说。
主体相得益彰 主体部分着重报道渡江的战斗情况,分三个层次具体叙述之间,还分析了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每个层次都必不可少,并按照事件发生即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清晰合理的结构顺序。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抵抗都较小,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而中路军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中路军写得简略(因为4月22日2时,新华社播发的《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已作过报道),另外两路军队写得详细,可见这三个层次在内容和写法上也是在统一中有变化,力避重复,力求相互配合,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战略部署,体现着根据实际需要选材的原则。否则就会有悖逻辑,且不能与2时已发的那条消息很好地衔接(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衔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