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塔上的实验》的另类思路与表达
《斜塔上的实验》是一篇写伽利略生平的人物传记的节选。
人物传记一般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从小时候写起,本文却采用了先写趣事,再写小时侯,再写斜塔上的实验的顺序。
第一部分(1~7自然段)叙伽利略怎样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即摆的规律,从描写人物经历中最典型的一个场面落墨,迅速地吸引住读者。几百年前,伽利略能够发现这个规律,在于他总是“将每一事物都放在自己的感官和思索的考察之下”,会观察,善思考。
第二部分(8~12自然段)回过头略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意在明了他的成长道路。伽利略感官的敏锐和能力的卓越,与他青少年时代的抱负追求是密不可分的。他从小富于幻想,对“天空的音乐”有兴趣,这便是他“决定以科学为终身事业”的基础,尽管“在那不讲科学的年代里,从事这一行,意味着一辈子的贫困和默默无闻”。他发现了“数理科学是大自然的语言”,他在反对“压制”的斗争中,虽败于学医,却成于数学:在意大利一些知名数学家中间“赢得了赫赫英名”,并得到了“当代的亚里士多德”的光荣称号。
第三部分(13~19自然段)再重点写伽利略是如何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伽利略在人们的“嘲笑”声中登上了比萨斜塔。“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说明“不同重量”;站在比萨斜塔顶上,球抓在两只手上,说明“同一高度”;“同时从塔顶下落”的结果是“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不轻易相信权威”,不怕威胁,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文章的结句言简意赅,铿锵有声。
文章三部分如此布局谋篇,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前期的两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这,也是以《斜塔上的实验》为文章标题的原因。
人物传记倘若只是一味的平铺直叙,必然会使人感觉单调和枯燥,课文因而注意到记叙和描写的有机结合,记叙为主的同时,多处运用了描写的方法。
例如:教堂里的气氛,伽利略的突然发现,教授们的压制,学生们的反对,观察比萨斜塔试验的队伍,这些描写的运用使文章生动形象,令人爱读。开头和结尾的场面描写,更起着营造气氛的作用。伽利略正是从教堂顶上悬挂油灯链条的嘀嗒声受到了启发——这种现象许多人熟视无睹,“漫不经心”,而它却引起了伽利略“一连串的思考”。写观看队伍的盛大,表现了发现自由落体定律实验的影响之大;写“大家”的情绪和想法,则表现了当时“不讲科学”的风气之盛。所有这些,都是为着充分反映伽利略执着求索致力创新的科学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