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影片《甲午风云》的主人公邓世昌
作者:袁虹
他的眼是一双忧国忧民的眼,一双深情的眼,一双愤怒的眼。这双眼仿佛一直在诉说,诉说一段动人的故事……
1894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吞并朝鲜侵略中国的战争。
邓世昌等海军将士奋勇抗敌,为祖国为人民,把自己一腔热血洒在中华大地上。但是,战争最终因清政府的妥协、投降而告失败。影片《甲午风云》真实地再现了这段历史,痛斥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揭露了列强阴谋瓜分中国的狰狞嘴脸,更讴歌了一批像邓世昌那样尽忠报国的有志之士。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影片主人公邓世昌的那双眼睛——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感情深沉而炽烈的民族英雄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邓世昌夜弹琵琶的那段戏中,导演把镜头推近,对着他的脸。只见他的眼睛平视前方,目光中包含着对朝廷驳回万民折的焦急,对灭倭壮志未酬的苦闷,对国家任人宰割的前途的忧虑。这一特写镜头,把邓世昌忧国忧民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观众眼里,在士兵们心中,邓世昌是一位可亲、可近、可 信的管带。
作为一名北洋舰队的管带,邓世昌十分关心自己的士兵,士兵们也十分热爱他。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被“济远”号开除的炮手王国成去投奔邓世昌。由于王国成的父亲曾经参加过太平军,再加上他是被开除的,按照北洋舰队的规定,“致远”号是不能接受的。王国成见邓世昌低头不语,便恳求他,向他表明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忠心。此时两人又双目对视:一个是恳求的目光,一个是深情的目光。毋须多育,在目光的交流中,邓世昌接受了这位士兵。俗话所说的“爱兵如子”或许就是这样的目光,这样的深情吧。
对待士兵,邓世昌是那样的深情、关心,对待敌人,他却是那样地痛恨。在大敌当前,战斗就要打响的一瞬,“致远”号已整装待发,管带邓世昌站在船头,凝视远方。他的眼睛中正燃着熊熊烈火,似乎要用那灼热的目光把敌人的军舰熔化。从他的眼中。,我看到了他对敌人的彻骨之恨;看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气概。战斗打响了,邓世昌指挥全舰士兵英勇抗敌,使敌舰“吉野”号连连中弹,仓皇而逃。就在战斗即将胜利的时刻,“致远”号弹尽粮绝。敌人立即掉转船头,以最快的速度向“致远”驶来。这时,影片用了一个中镜头。他的眼睛注视着前方,目光是那样地平静,充分表现了这位民族英雄视死如归,以身殉国的大无畏精神。“致远”号一次又一次躲过了射来的鱼雷,一步又一步逼进了吉野“号。
他的目光越来越坚定,也越来越平静,仿佛在告诉所有的人:“我邓世昌为国为民而死,死得其所!”
最终“致远”号还是被鱼雷击中了。在一片火海中,银幕上浮现出邓世昌的脸,依然是那双愤怒的眼,两股粗眉拧在了一起,似乎根根眉毛都在,发泄着无限的仇恨。这个镜头,再次突出了邓世昌从容坚定、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完成了对人物性格、心理的刻画,使观众与影片中的邓世昌呼吸与共,息息相通,从而加深了对甲午海战的印象。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他的眼睛,那双忧国忧民的、深情的、愤怒的眼睛,我永远也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