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有感
今天我读了《古文观止》这本书,里面有篇文章是《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故事主要讲了蔺相如保全赵国文物的事情,这个文物就是稀世珍宝“夜光壁”。
大家都知道那时秦国比赵国强,所以赵国是得给秦国面子的,可这个夜光壁是天下无双的。于是蔺相如在大臣的推荐下,出使了秦国。到了秦国,秦王向蔺相如索要夜光壁,而蔺相如却怒目圆睁的看着夜光壁,对秦王大喊:“你要是再向我们赵国索要夜光壁,我就当场把这夜光壁和我自己撞碎。”秦王怕蔺相如真的撞毁了夜光壁,只得放蔺相如回赵国。蔺相如就这样立了一个大功,被赵王封为承相。
这篇文章主要描写的是蔺相如机智勇敢的一面,他自己也为了顾全国家大局而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也要学习他这种伟大精神。
读《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有感
蔺相如受命带宝玉去秦国换十五座城池,见秦王没有诚意,便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完璧归赵”。然而,《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进行哲理逻辑分析,感喟针砭,令读者重又反思这一经典故事背后的合理性。
秦国以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勒索和氏璧。秦国想要得到玉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赵国送去玉璧而秦国不给城,其曲在秦。秦国给城而赵国收回了玉璧,其曲在赵。
首先,文章分析秦以十五城之空名取璧的真实意图,指责蔺相如之所为是“既畏而复挑其怒”之举,是失于智。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蔺相如的所谓曲直论,先明秦赵“两无所曲直”,后又代蔺相如策划,指出蔺相如“使舍人怀而逃之”是“归直于秦”,是失于信。最后,文章分析相如完璧的后果是族灭国破,是失于利。这样,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而逼出了全文的结论:“蔺相如之获全於璧也,天也。”这里的“天”,是指当时的客观形势。行文至此,文章已可作结,而作者又列出“劲渑池”“柔廉颇”两件事,表面上与上文关系不大,但在“愈出而愈妙于用”一句中,表现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当时秦国并不一定想与赵国关系破裂。可当蔺相如派手下的人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国,假如秦王怒斩相如于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万大军逼临邯郸,责问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可使相如灭族,第二次获胜玉璧终究还得属于秦国。
作者认为,蔺相如的所谓“智”“勇”,不是为了赵国,而是为了自己,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纵横家的权谋机巧而已,这,其实是触摸到了纵横家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