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文在2008年度观察家年会上的演讲全文
2009年01月11日
凤凰网财经1月11日讯 2009年1月11日,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2008年度观察家年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年会的主题是“2009行动纲领:变迁·角色·责任”。凤凰网财经频道全程图文直播本次年会。以下是中央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先生的演讲全文。
陈锡文:去年中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是比较好的,有两个重要的指标,一个指标是粮食的总产量创造了中国的历史最高水平,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一万零五百七十亿斤,和前年相比增加了四百多亿斤,和98年相比增加了三百多亿斤。从这个角度看,市场供给的农产品,从夏季开始价格有回落。第二个是农村纯收入是历史上最高的水平,和两年相比增加了460亿,无论是增加额还是纯收入都是历史最高的。但是,我们也和全球的经济一样,遭遇着寒流。
从今年的情况,09年将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主要存在着两个问题,一个是问题是目前中国和全球的农产品的价格,都在明显地下行。价格下行,对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对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显然都是不利的。所以,有理由对于今年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主要的供给问题,保持一点担忧。
第二个方面,刚才前面两位老领导都讲到了,由于全球经济带来的这种影响,很多沿海的出口导向型的企业生产减少,甚至是关停,所以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工在这个阶段时期了他的就业岗位,纷纷地往农村聚集。
据我们最新的调查看,到12月5日,还不完全确定的时候,29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民观测点的调查来看,到12月5日返回农村的农民工是3000多万。有50%是提前回去的,其中大概有40%到50%可能是由于就业问题提前回的。
从这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民的收入中,纯收入接近40%是来自于工资奖金,所以非农收入对于农民的增收带来很大的压力。从2009年来看,我自己看到的是农业的生产问题、农民的收入都面临着寒流的冲击。正是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央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在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以及今年已经发出的中央关于农业问题的一号文件,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性措施。
首先是明确地提出了2009年的农业,要围绕着这样四句话来开展,就是关于“粮食、增收、强基础、重农村”来解决当前农村面临着的实际问题。
在具体政策上,要进一步加大对于主要农产品生产的力度,进一步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还要适时增加国家对于主要农产品的储备,适时的增加对于国际市场的出口。
同时,另外一个方面是刚才讲到的在增加投入的过程中,要把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和农村民生改善的一些投资项目很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去改善农村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事业。
我个人的看法是,采取这样的一些措施,应急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对于农村和农业长期存在的农产品供给和农民的收入这两个永恒的话题来讲,仅仅采取这些措施是不够的。
所以,我非常赞成前面两位老领导的讲话,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对我们经济产生的这些负面影响,是需要我们考虑一下我们的发展方式、我们的经济结构、我们的经济布局等等这样一些重大的问题。
之所以这么讲,我觉得中国的农产品的供给问题、农民的收入问题,可能将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巨大的问题。解决得好,对中国来说进入现代化就不成问题,而解决得不好,可能我们会在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上长期地徘徊。
比如说对于农产品的供给问题,这几年大家都感觉到农产品的供给是比较充分的。至少从价格的情况来看,也能反映出这一点。当然,这里面的因素很多,我就不具体地展开讲了。但作为一个搞农业的人,我想跟大家通报一个消息,实际上满足我们现在这样消费水平的农产品的供给,并不都是满足的。从我们掌握的基本情况来看,我们粮食的总产量已经创造了新的最高水平,但是我们农产品的进口继续是在增加的。因为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在座的同志都知道,我们的农产品生产和供给中,有两根明显的软肋,一个是我们的大豆产品明显不足,一个是我们油料的产量明显不足,都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这些年来,我们自己生产的大豆,平均产量每年大概在一千三百万吨到一千六百万吨中间,其中恒定的是800万吨是直接使用的,能拿来榨油的大概就是5、6百万吨,榨油的数量就远远不够。同时,最近这几年畜产品的明显增加,表明中国的畜牧业的发展是非常快的,这就离不开饲料的发展。那么,要提供优质的饲料,就是榨完油以后的豆,由于农牧业的增长和对于国内对于豆油的需求增长,我们大豆从国际进口的大概是超过3000万。07年是3082万,08年估计会超过4000万。
我们现在的植物油国内消费量是接近2500万,但是我们自己能生产的植物油,加上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都加在一起,我们自己的产品不超过1000万。也就是说有1500万吨的植物油是靠进口产生的。前年我们进口3082万吨的大豆,大豆的含油率是18%到20%,所以大概进口3000万吨大都可以榨出600万吨油来,还有800万吨的缺口,07年是直接进口了838万吨的植物油。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消费的大豆2/3来自于国际市场,我们现在消费的植物油有60%来自于国际市场。
那么,这是两个非常明显的软肋,有没有办法补得上?从以后的科技发展有可能,但是目前我们很难做到。现在很多人知道我们有18.26亿亩,这是我们07年的数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粮食的需求量不会低于1万亿斤,而按照我们现在的平均产能,每一亩播种面积可以达到660斤,这是最高的水平。你想产出1万亿斤粮食来,低于16亿亩的播种面积是产不出来的。因此,16亿亩地种粮食,实际上这两年的播种面积稳定在15.8亿亩到15.9亿亩之间,剩下的都是种棉花、油菜、瓜果等等。
我们算了一下账,3000万吨大豆,按照我们现在的生产能力需要3亿亩地,800多万吨的植物油,需要1.8亿亩地。所以,从现在讲,我们现在打造的生活水平,实际上是消费了28亿亩播种面积上的农产品,而我们自己只有23亿亩地,还有5亿亩的是进口的。当然,我们也出口一些农产品,我们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我们进口的却是一些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所以我们出口的产品占耕地的面积并不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一定要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才能使我们日益满足提高的消费需求,否则总有一天要出大问题。
比如说大豆,如果进口以后就不是价格问题,而是地域政治、国际政治的问题,所以有很多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去看,保护好农业和农业资源,不断地推进农业进步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展,才可以解决中国的长期的问题。
第二个是关于农民的收入问题,农民的收入大家都可以看到,这几年党和国家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比如说06年起取消了很多的税,农民直接获得了1251亿元的补贴。农机购买补贴、粮种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综合补贴,去年的补贴是四种合在一起,是1028亿元。还有农民方面的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都在逐步地向前推进,农民的收入也是每一年在增加。但是,大家都可以知道,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并没有因此而缩小,而是进一步在扩大。
从目前得到的数据,现在还没有对外公布,农村居民的纯收入是7400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1.5万元。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由此以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08年是第一次突破了1万元。而从目前来看,缩小差距的拐点还不存在。所以,这对于很多的回到农村的农民来讲,这确实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我们如何加快转移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可以转移到城镇中就业,而且去了之后可以稳定地在那里就业。就是转出农村的农民,进入城镇的农民,能不能真正的市民化?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建国以来很多次的向农村转移,我们有过三次城市的人口大规模地向农村转移,一个是三年困难时期,一个是文化大革命下乡时期,现在又是第三次。已经脱离农村进入城市,并且在那里工作多年的人,不得不再次回乡,为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我们的增长方式,我们的经济结构,我们的生产能力的布局和我们这个国家的实际状况,太不相吻合了。
由于我们改革开放形成的经济增长的结构,主要是以满足外需的增长结构,所以我们的生产能力大多数都投放在沿海地区大城市,这样它对于就业的影响造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农民工的大跨度的移动。就这一点,其实农民也好、社会也好,为它付出的代价非常大。那么,从这个角度去讲,我觉得我们应该认真考虑一下,既然依靠外需维持了这么多年的增长,又带来了这么多的问题,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眼睛转移一个方向?从生产力的布局,我觉得也应该向内、向下。向内就是从东南沿海更多地向中西部地区,向下就是从大城市更多地下到中小城市,乃至小城镇。
刚才李金华先生讲的我非常赞成,比如说中国发展小城镇,我们现在全国的县级单位有2800多个,如果只讲县级市有2500个。我们现在整个外出的人口,07年的统计是2.4亿左右,其中有900万人是离开了村,但是没有离开乡镇,就是俗话说的在当地的乡镇企业,还有1.43亿人是离开的乡镇,到外乡镇的城市去。这么大规模的流动,而且每年是增加几百万人,很可惜的是08年农民工就业的数量,几乎是零增长。而到现在开始,又开始往回退了,退到什么程度?影响到底多大?我觉得现在还讲不清楚,要到过了正月十五以后,看看农民到底可以出来多少,出不来的就是找不到工作,怎么为这些人更多地提供非农就业机会,以及为还想出来但是苦于找不到出路的农民找到新的就业机会。我想国家采取的很多的政策正在起效,但是需要一些大政策、大举措,这就是关于增长措施经济结构,以及经济的布局问题。怎么样把我们的眼光更多地朝内、朝下,更多地思考、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这样,才能为中国农业经济的整体好转奠定一个基本的基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