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首页 > 写作 > 写作指导

作文构思技法——一线穿珠法

[移动版]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07-29

一线穿珠法

[精巧构思例说]

线索是记叙文、散文创作中经常涉及到的东西,它指作者在文章行文过程中用来将一系列创作素材联缀起来的组成一个完整整体,体现行文思路,贯穿作品始终的事物、情感、言论、人物等。如把各种材料比作珍珠的话,那么,线索就是将“珠子”串起来的“红线”,“红线”用得好,不仅统摄连缀材料,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使文章角度巧妙,切入自然,内容更加紧凑、充实。

用来作为文章线索的事物比较多,它可以是物件,如相片、奖状、书籍……可以是诗句、歌词或名言警句,可以是某种特定的情感,还可以是贯串作品始终,作为故事见证人或参与者的某个人物。充当线索的事物不尽相同,但作用大致相当。

唐弢与鲁迅相处时间较长,对鲁迅的事迹、性格人品、文章等非常熟悉,写回忆鲁迅的文章,对他来说,可写的东西如数家珍,是数不胜数的。在写《琐忆》时,唐弢用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失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线索,引出七件小事,这七件事又分两组,一组照应第一句诗,一组照应第二句诗。分别从对敌人的恨和对青年、对战友的爱两个方面写出鲁迅先生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进步作家的伟大人格。鲁迅的诗在作品中取到了一线穿珠的作用,它既是行文的线索,又是鲁迅人格的身我写照,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看,作用都是非常大的。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来”结束,一路行来,从“家”到“小路”到“荷塘”到“家”,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驻足观察,时而心驰联想,把荷塘、小径、月色、树木、远山融铸成一个素淡朦胧的艺术境界,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

[名篇经验]

文1:                   生 日 卡 片

                         席慕蓉

刚进入台北师范艺术科的那一年,我好想家,好想妈妈。

虽然,母亲平日并不太和我说话,也不会对我有些什么特别亲密的动作,虽然,我一直认为她并不怎么喜欢我,平日也常会故意惹她生气;可是,一个十四岁的初次离家的孩子,晚上躲在宿舍被窝里流泪的时候,呼唤的仍然是自己的母亲。

所以,那年秋天,母亲过生日的时候,我特别花了很多心思做了一张卡片送给她。在卡片上,我写了很多,也画了很多,我说母亲是伞,是豆荚,我们是伞下的孩子,是荚里的豆子;我说我怎么想她,怎么爱她,怎么需要她。

卡片送出去了以后,自己也忘了,每次回家仍然会觉得母亲偏心,仍然会和她顶嘴,惹她生气。

好多年过去了,等到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才算真正明白了母亲的心,才开始由衷地对母亲恭敬起来。

十几年来,父亲一直在国外教书,只有放暑假时偶尔回来一两次,母亲就在家里等着妹妹和弟弟读完大学。那一年,终于,连弟弟也当完兵又出国读书去了,母亲才决定到德国去探望父亲并且停留下来。出国以前,她交给我一个黑色的小手提箱,告诉我,里面装的整个家族的重要文件,要我妥善保存。

黑色的手提箱就一直放在我的阁楼上,从来都没想去碰过,一直到一天,为了找一份旧的户籍资料,我才把它打开。

我的天!真的是整个家庭的资料都在里面了。有外祖父早年那些会议的照片和札记,有祖父母的手迹,他们当年用过的哈达,父亲的演讲记录,父母初婚时的合照,朋友们送的字画,所有的纸张都已经泛黄了,却还保有着一层庄严和湿润的光泽。

然后,我就看到我那张大卡片了,用红色的圆珠笑写的笨拙的字体,还有那些拼拼凑凑的幼稚的画面,一张用普通的图画纸折成四折的精糙不堪的卡片,却被我母亲仔细地收藏起来了,收在她最珍贵的箱子里,和所有庄严的文件摆在一起,收了那么多年!

卡片上写着的是我早已忘记了的甜言蜜语,可是,就算是这样的甜言蜜语也不是常有的。忽然发现,这么多年来,我好像也只画过这样一张卡片。长大了以后,常常只会去选一张现成的印刷好了的甚至带点香味的卡片,在异国的街角,匆匆忙忙地签一个名字,匆匆忙忙地寄出,有时候,在母亲收到的时候,她的生日都已经过了好几天了。

所以,这也许是母亲要好好地收起这张粗糙的生日卡片的最大理由了吧。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也只给了她这一张而已。这么年来,我只会不断地向她要求更多的爱,更多的关怀,不断地向她要求更多的证据,希望从这些证据里,能够证明她是爱我的。

而我呢?我不过只是在十四岁那一年,给了她一张甜蜜的卡片而已。

她却因此相信了我,并且把它细心地收藏起来,因为,也许这是她从我这里能得到的唯一的证据了。

在那一刹那里,我才发现,原来,世间所有母亲都是这样容易受骗和容易满足的啊!

在那一刹那里,我不禁流下泪来。

[赏析和借鉴]

写亲情的文章我们见过很多,但席慕荣的这篇《生日卡片》却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独到的构思,尺幅之间,情深意浓。在作者笔下卡片既是叙事的线索,也是母子交流,心灵融合的情感载体。作者从自己十四岁台北读书想念母亲写起,写到母亲留居德国,与自己天各一方时止,时间恍惚几十载,但“赠送卡片——翻看卡片——感悟卡片”的过程却清晰地呈现出来,卡片见证了“我”从孩提时懵懵懂懂,不理解母亲到幡然感悟母爱,“由衷地对母亲恭敬起来”的过程,小小的卡片,承载的是人世间最为珍贵的情感。

 

文2:                     融融人间情

                           芦 丁

60年代初,我离开了父母,随表姐来到西安。那年,我13岁。三年后,初中毕业。表姐的第二个孩子已出世,家境也不宽裕,已无力继续供我读高中。于是我进了一所技工学校。

不料,命运却给我添了桩麻烦。我的右臂上自小就长了个黄豆粒大的瘤子,经过几年,后来已有蚕豆那么大。校医说,我的瘤子必须去大医院切除。我跑到医院,花5分钱挂号。一位大夫检查后,我问要多少钱,他说,小手术,打一针麻药,加一起也不过三两声钱。可我到哪儿去弄这几块钱去?自我上了技校,我已不再好伸手向表姐要钱了。现在唯一的办法只有写信给父母要。当我拿起笔的时候,又犹豫了,我深知处在农村的父母他们日子的凄愁境况。可这该死的瘤子必须切除-……

几天后,我接到家信。信是父亲托人代写的。

升儿:你来信说要到医院切除瘤子,我和你妈都知道了。你在家时,那瘤子还小,这几年肯定长大了,望你抓紧去医院。孩子,实话对你说,这几年,家中光景不大好,日子过得很紧巴。前一阵子,你妈总叨叨说她的左眼看东西模糊,现百越来越重,我跑了几家亲戚,凑齐5块钱,打算带你妈去县城医院看眼睛。接到你的信后,你妈死活都不看眼睛了,说她已上了年纪,就是瞎了一只眼睛,还有一只眼睛。你还年轻,不能耽误了你的病。现在将5块钱寄给你,望你抓紧治。同时望你在外安心学习,大城市里,花花世界,可我们要人穷志不短。切记,切记。

                                                    父字

1965年10月8日

不知什么时候,我的泪水已打湿了信纸,我后悔不该写信向他们要钱。母亲为了我,不去医院看眼睛,也许不久她的眼睛真的瞎了,我怎对得起母亲!我躲在校园的一个无人角落,偷偷地抹泪,我不知如何是好。

我还是却邮局取回了那5块钱。夜里,我睡不着,将5块钱压在我的胸口上,仿佛感觉是母亲的手,那么厚重而又温暖。我不能拂逆母亲的关爱,但我一定要报答父母。我想了好久,决定利用寒假期间,打小工,挣下钱,除给自己买些牙膏、肥皂等生活必须品外,余下的钱,给家里寄去,一定要治好母亲的眼睛。

第二天,我请了假,去医院。由一位中年男大夫和年轻的女护士为我做手术。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我问大夫,不打麻药是否能切除肉瘤。大夫说,当然可以,不过那是很疼的,一般人受不了。我说,我能忍住疼。大夫和护士都笑了,说你这孩子开什么玩笑。我说是真的,为是的省点钱。我好像突然长大了,一股英雄气概。但在大夫眼里,我毕竟还是个16岁的孩子。他们觉得奇怪,问我父母是干什么的,这一问,勾起我的辛酸,我即刻低下头,不敢再正视他们。当他们一再询问时,我不得不掏出父亲的信……

大夫接过信,他仔细读过后,随后递给护士。然后,他走到窗前,背着手,一言不发。待护士看完信,那大夫转过身,刚才一脸和善的面容不见了,似乎变成凶狠的模样,盯了我好一会儿,忽然听到他对年轻的护士发出狠声:“给他打麻药!”护士马上行动起来。当我明白是怎么回事时,忙喊道:“我还没有交钱开票哩!”大夫不理我,硬是把我摁在一张手术床上,脱下我的上衣,把一块白布遮住我的右半边脸,让我把头拧过去。过了一刻,护士帮我站起来,我看到自己右臂上已缠上一块纱布。肉瘤已切除了。

大夫从洗手间出来。我问,我还没付钱,只见他向护士递了个眼神,然后轻抚着我的头说:“算了吧,孩子,等你工作后,有了钱再付,回去吧,过两天来看看,只要伤口不感染,很快就好。”我手里捏着5块钱,拿拿过去硬塞进我的衣兜里,一直把我送到医院门口……

我从心底涌出无限的感谢之情,以至忘了问他们的姓名。但这两个美好的光辉圣洁的形象永远地刻在了我的心中。每当我触着右臂上小小疤痕时,就想起已经作古的我的苦难的双亲,想起不知姓名的两位白衣使者,想起这令人依依怀念的人间真情。

[赏析与借鉴]

这又是一篇内容涉及亲情的文章,与《生日卡片》的“物线法”不同,这篇文章用“情线法”构思,以“融融人间情”总领全篇,写自己60年代读书期间在一次外科手术前后自己感受到的人间真情,这里有为了省钱给儿子做手术宁肯自己眼瞎的母亲,有慨然免去“我”的手术费的不知名的白衣使者……

 

文3:                     一支玫瑰色口红

                            凌  曦

当记者快一年了,每天面对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我已少了初出道时的新奇和激情。上午出去溜达一圈,下午写稿,下班前交稿。日子就这样一天天滑过。采访对象作为我完成的任务,一一在报上出现,又一个个从我生活中消失。直到有一天,一支玫瑰色口红出现——当时,它被很精细地装在一个透明塑料袋里,里面还夹着一张小纸片,上面写着“感谢凌凌”一笔一划,生硬而认真,像小学生写给老师的作业。

那是一个跟随省京剧院走过半个世纪的服装管理员,更确切的说,是一个老实木讷得不会说话的老头,托人捎给我的。

在京剧院台前后台跑了多少次,报道了不少新戏和明星。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精彩有舞台后面,还有一方整洁的服装间,在一大群光彩照人的演员后面,还有一个朴实凝重的老师傅给他们穿衣、脱衣、整理戏装。当时,我留意地看了他一眼,他很快躲到衣架后面去了。陪同的人很不经意地说了句:“你可以写写他。”

我后来采访了他。他当时像过年一样穿戴一新,害羞得满脸通红,只知道抹凳子倒茶,然后拘谨地端坐一旁。所有的故事,都邮他的同事们在一边帮着说出。

他一生未娶,院里几百出戏的服装是他一生厮守的伴侣;只读过两年书,却是生、旦、净、丑戏装的活字典。

晚上7点钟的演出,他下午3点就进台作准备工作;戏散了,人走室空,他把娇贵的戏服一一整理好,忙到凌晨1点多。

“文革”中,造反派冲进京剧院,要把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服装烧掉、撕掉。他惦记着那放戏装的库房,一天里要偷偷去换几把锁,并且每次都同时锁上三四把,把几十台戏的服装保存下来。

去年抗洪救灾义演时,院里准备演出《沙家浜》、《龙江颂》等8台戏,派人去库房检查,、不发现18年前的戏装,从鞋袜到围巾、手套,一件不少、不坏、不霉。

底稿变成铅字在半个月后。后来听说,在那半个月里,他天天第一个跑传达室,听听看报的人说什么,然后什么也不说就走了。终于有一天,一个年轻人指着报纸告诉他:“大爷,您上报了。”他涨红了脸,摇摇手,只是更起劲地拖地。

捎来口红的人还告诉我,他一心想送我一样东西,又不知什么好,便跑去最大的百货商店,转来转去,最后趴在香气四溢的化妆品柜台,问冷艳的营业员,什么样的礼物适合一个二十出头的女记者。回到家里,他照着报纸写我的名字,因为实在不会写第二个字,只好把我的姓重复写了两次……

听了,我默默无语,心中却如海水漫过。这样一生辛苦的人,这样纯善的人。

拿过一张信纸,我端端正正地给他写信。谢谢他,谢谢他让我明白工作的含义。

[赏析与借鉴]

“玫瑰色的口红”与京剧院的服装管理员,“一个老实木讷得不会说话的老头”,好像有些风牛马不相及。但它却引出了一个平凡的故事,一个普通然而让人感动的人。作者运用倒叙的方法先写“老头”给我送“玫瑰色口红”造成悬念,“他”是谁?“他”为什么给“我”这个记者送口红?让我们零距离观察和了解“老头”的工作和生活:文革中他冒着挨批斗的危险保护剧院的戏装,现在又兢兢业业,不厌繁琐地从事戏装管理工作,他是那样“辛苦”,又是那样“纯善”,以致让我这个自认为见多识广的记者在逐渐丧失对工作的“新奇和激情”之,突然“明白工作的含义”。可以说那支玫瑰色口红,不只能美化了“我”的容颜,而且也将美化“我”和“我”一样年轻人的心灵,催我们自省,教我们上进。

 

[范文快读]

文1:                    父亲的布底鞋

在我的心目中,父亲一直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的胸怀宽阔如大海。

父亲一直都穿着一双布底鞋,白底黑帮,宽宽大大,在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显得格外刺眼,格外落伍。我曾经笑着问父亲:“你现在已经是响当当的大人物了,怎么还穿这么土的鞋子?”父亲微笑了许久,没有说一句话。

父亲曾经对我说:“孩子,你别以为现在咱们有钱了,可咱的血管里流的是农村人的血,咱的骨子里要有农村人的那份质朴和忠厚。”我听着父亲的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父亲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父亲没有好衣服穿,还吃不饱肚子,但是父亲学习很刻苦,肯下功夫,老在班里拿第一名。

在贫困有威胁下,许多孩子都辍学回家去放羊,但父亲的父亲,我的爷爷,一个老实却又坚毅的庄稼人,咬着牙说:“再苦再穷,也要让娃儿把学上出来。”就这样,爷爷用他宽阔的肩膀和晶莹的汗滴硬是供父亲念完了初中,而家里也因此穷得一无所有了。父亲,以他农村孩子的吃苦耐劳和憨厚聪明,以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了县重点,但也有爷爷心头升起了片愁云:“娃儿这么争气,可到这县城中学上学的学费从哪里来?”爷爷在炕头辗转反侧愁了一晚上都没愁出个结果。第二天早上,爷爷沉着脸对父亲说:“今天早晨你跟我去割麦。”懂事的父亲眨了眨眼睛,像明白了什么,二话没说拎起镰刀就跟在爷爷身后迈出了院门。

可当爷爷迈出门槛后,不由愣住了,父亲也愣住了——全村老小男男女女都站在门外,有的手里拎着半截米袋,有的提着一只瘦鸡,有的捏着几张破损了的沾满汗渍的钞票,有的托着几件陈旧却干净的衣服……村长四爷爷微微笑着说:“咱村祖上风水好,出秀才,小三子替咱村争了一回脸,咱村人脸上光彩……大家来送送娃儿……”眼泪顺着爷爷脸上的皱纹滑了下来,爷爷对父亲大吼一声:“给大伙跪下……”父亲“嗵”的一声,双膝落在泥土地上……

父亲后来对我说:“你知道我为什么一直都穿着布底鞋吗?那天我走的时候,村里四奶奶塞给我一双布鞋说:‘小三子啊,这年头大伙都困难是实情,可人活一辈子,不能老想着自己,还要多替别人着想着想,谁家没有个难处啊?你四奶奶我活到这把老骨头,就盼着子孙后辈能出个人才,将来做个大官。让咱村子所有人都能吃饱饭,孩子们都能念上书。’后来我上了大学,见了世面,可每当我面对城里灯红酒绿的世界时,我就想到当年全村人送我的情景,人得活良心,人不能只图自己过得好,还要多替别人想想!”看着父亲眼角闪光的泪珠,我忽然明白了父亲当年大学毕业毅然放弃优厚待遇回到村里带领大伙儿开办企业的原因:人不能光活自己

[点评]

父亲是个企业家,在农村,算得上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可他偏爱穿“布底鞋”。“布底鞋”见证了父亲从一个贫寒的农家娃成长为用知识和才能回报乡亲的企业家的历史,“布底鞋”象征了父亲“质朴”“忠孝”“勤奋”的品格,“布底鞋”也让“我”走出认知的误区,真正认识和理解了父亲和事业、人品。

村民们送父亲上学的情景描写细腻传神,让人强烈感受到贫穷环境乡亲们纯朴真挚的情意,这段描写在情节上为父亲回馈乡亲返乡企业作了必要的铺垫。

 

文2:                        笑离尘世

蚌选择了沙粒,于是开始了痛苦的孕育;然而这痛苦之后,却有令人迷醉的美丽的珍珠。

                                                         ——题记

章第师离世的时候,他的几名学生守在他的侧旁。他的手在我的掌心渐渐冰凉,而那满脸无憾的笑却久信停留在脸上……

他是我小学时的语文老师,是“文革”时下乡的“知青”。我清楚地记得,我上三年级的时候,他是可以回城的。我们为此还痛苦了几天。然而在巴望进城的乡村人疑惑的眼光里,他又瞳上了讲台。那时的小学老师大都是当地的民办教师,他是学校的台柱子,谁又敢用这“穷窝”留住凤凰呢?而他选择了我们,选择了学校。学子有幸,家乡有幸!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听说他当了我们学校的校长。他多年的经验和教学水平是我们全村人早已公认的,希望知识改变家乡命运的我又何尝不为之兴奋。然而,这又是他的一次痛苦的选择:由于积劳成疾,他患了胃癌,在城里工作的儿子要接他回城疗养,而正蒸蒸日上的乡村教育却让他放心不下。儿子含泪在城乡间为他奔波,他却含笑一次次走上讲台。

现在我回来探望他了,他已在病床上笑离尘世。这最后一次选择让我泪如雨下。章老师呀,你为何还是微笑如常?就在那天上午,为了给同学们上好作文课,他领着五年级的学生到村东的河边去看荷花,谁知一个调皮的男孩偷偷跑去摘莲子落入深水中,几个刚学会游泳的小孩准备去救,章老师却一把拦住他们,不顾一切地跳了下去……

被救的孩子在他的遗体旁呜咽,他那微笑的脸仿佛在说:孩子,要珍惜生命;孩子,要好好学习;孩子……

章老师,我如今已在高考考场上。我说过一定要考个好大学。您的许多学生也都立业的立业,求学的求学。您可以无憾了。但是,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一生那么多次选择,甚至最后不惜生命的选择,难道不历经痛苦,难道没有后悔过吗?

章老师离世时的微笑将化作一颗恒美的珍珠,成为我人生中作重大抉择时法宝。

 [点评]

这是一篇写歌颂教师的考场佳作。文章感情真挚,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尤其难得的是以“笑”字贯串全篇,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引出章老师人生路上三次“无悔的选择”。文章多次写到章老师的“笑”,既紧扣题目,又体现他选择的无怨无悔,揭示他热爱关心学生,忠诚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的品格。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更加丰富了章老师选择的精神内涵,作者在直接描写章老师的人生抉择时也写到学生及其家长的“疑惑”“呜咽”“泪如雨下”,这些描写有力烘托了章老师的形象,结尾将章老师的“微笑”当作自己“恒美的珍珠”升华了主题,更进一步揭示章老师形象有典型意义。

 

文3:                              三本存折

                                  佚名

  外婆的、妈妈的、我的,三本存折,三个故事。

  那本褪了色、打了皱、被压在抽屉底的存折是外婆的。

  打开它,上面是不很漂亮却很端正的字迹,那时的存折是手写的。其中一笔500 元的

提款在众多数字中显得尤为耀眼,那时的500元确实不是一个小数字。

  外婆告诉我关于这500元的故事......

  那还是80年代初,家中的生活并不好,可大家还是省吃俭用,攒下了一笔钱。当外婆

看到存折上的数字逐渐增大时,心中充满了欣喜,因为外婆一直想买一台缝纫机,用她的

一双巧手为全家做漂亮的新衣。

  那时,由于家中没有电视机,关心时政的外公每天晚饭后就立即赶半小时路去张爷爷

家看新闻。有一次,在回家的途中,下起了大雨,当外公到家时,浑身湿透了。外婆看着

发高烧、说胡话的外公,心中难受极了。

  外公病好后,外婆便提议买台电视机,可外公就是不答应,他知道有一台缝纫机是妻

子多年的梦想。可外婆还是悄悄地从银行取出了500元。电视机进门时,外公的泪一下子

就涌出了眼眶,他紧紧握住了外婆的手,什么话也没有说。

  这份淳朴、真挚的爱情虽然没有山盟海誓、花前月下的动人,但它却长流不息.....

  那本半旧半新、被放在手提包里的存折是妈妈的。

  打开它,上面的数字全是电脑打的,银行已经采用电脑操作了。其中有两个3000元是

同一天取出的,不禁使人诧异,为什么不一下子取6000元呢?

  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当年......

  90年代初,由于父亲工作的需要,我们家安装了电话。那时,装电话的家庭还不多,

我自然是乐不可支。每当那铃声一响,我便迫不及待地拎起电话,“喂─”。当然,电话

十之八九是找爸爸的,可我还是愿意当他的“公关小姐”。

  后来,电话逐渐普及开来了。有一天上午,妈妈从银行取出3000元,告诉爸爸她的同

事结婚等钱用。下午,爸爸也从银行取出3000元,告诉妈妈他的朋友做生意要钱周转。

  又是几天后的一个下午,外公打来电话,开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才恍然大悟,

这一定是爸爸的杰作。晚上,爸爸回到家,就对妈妈说:“谢谢你了,我的好妻子。”原

来,爸爸也在单位接到了爷爷的电话,说是感谢我们替他装了电话。“不!该说谢谢的是

我。”妈妈平静地说,但她的心中绝对是不平静的。

  这份尊老、爱老之情平凡却又感人,我一定要让这份情在我们家延续下去,直到永远.

.....

  眼前这张崭新的、平整的存折是我的。

  打开它,可以发现所有存款的时间都是一、二月份,数字还不小呢!可不久前,又一

次全部被提空了。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来告诉你吧......

  因为自初中起,我每年都把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年复一年,到如今,已是一笔可

观的数目了。

  前不久,爸妈决定用本来打算买“家庭影院”的钱为我购置一台电脑,不论什么时候,

他们总是先委屈自己,而把对我的智力投资放在第一位。于是,我也从银行中取出所有的

存款,为我自己的电脑贡献一份力量。

  父母给予子女的爱永远是最无私的,这份情也是我这辈子无法还清的......

  「点评」

  三本存折,记写了三个故事:电视机──电话──电脑,显示了家庭生活的昨天、今

天和明天;三本存折,蕴藏了三种真情:夫妻──父母──子女,象征了家乡的过去、现

在和未来。三本存折,就是一本最好的历史教科书!看《三本存折》,观现代中国,这才

叫“以小见大”,大题小作。

 

 

[名师导练]

1、生活中时常伴随着回忆。老年人喜欢回忆,青年人喜欢憧憬。回忆有时是甜蜜的,但回忆也有时让人痛苦。有的回忆是为了逃避现实,有的回忆是因为现实的需要。请以“回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运用“物线法”构思,800字以上。

提示:可在文章开头通过一个物件引起对过去生活的回忆的办法进行,如偶然翻开的一张贺卡,一张发黄的奖状,一件破了一个洞的毛衣……

2、大学毕业后,王之川去了云南工作,而顾惟佳却到了美国留学读研,这对恋人相约三年后北京见面,到了见面的那一天……

请根据材料设置的情景,以顾惟佳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口吻写一篇小说,要求运用明暗双线结构方式编述故事,重点写见面之前的情景,1000字左右。

提示:鲁迅的《药》,叶圣陶的《夜》等小说都是运用的双线结构方式。既以顾惟佳的身份写则“我”必为“明线”,对“王”的情况,可设置暗线方式解决。

 

查看更多作文 构思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