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首页 > 写作 > 写作指导

作文构思技法——一事理交织法

[移动版]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07-30

事理交织法

 

[精巧构思例说]

经常阅读《读者》和《青年文摘》的同学会发现,在这类刊物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一种文体,它从叙述一个故事入手,在故事讲完之后,通过一段议论性文字,揭示故事的意蕴,将故事内容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使之具有启迪性,从面说明作者讲述故事的目的,即从实入手,虚实结合,以实为主。这种文体中,讲述故事的部分使用的是叙述描写手段,故事力求完整精细;发表看法的部分使用的议论手段,议论力求简约精当,前一部分是为了引出后一部分,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的点拨深化,二者相得益彰,融为一体。这种构思方法就是事理交织法。

其实事理交织法并不惟此一种。夹叙夹议,即文章分为几个片断,每个片断内部先叙后议,叙议结合也是一种形式。茅盾的著名散文《风景谈》即属此列。

下面是一篇刘墉的短文章,可看作是事理交织法的典型。

小  钱

刘  墉

纽约的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世界上同类博物馆中的翘楚,但是收费却出奇地低,观众可以任意捐献,就算只给一毛钱,也不嫌少。

“这么一点门票的收入,怎么能够维持开销呢?”我问其中一位主管。

“我们根本不靠门票的收入,这只是做个样子。”

我有些诧异:“做个样子?那又何必呢?”

“如果我们完全不收费,必然会造成许多闲杂分子的涌入,因而破坏了整个博物馆的气氛,所以我们要求象征式的捐献,钱虽然不多,却表示了捐者对博物馆的尊重和诚意。”

在这世界上,我们是那小小几块钱后面的:一点诚意、一些温情和一片真心。

 

[名篇经验]

文1:                          敬畏生命

张晓风

那是一个夏天的长得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我当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是偶然风起所带来的。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漫地都是那种东西。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撼。

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靠纤维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条测验题的答案而已。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但造物者乐子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种子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荫,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赏析和借鉴]

这是一篇500多字的短文,却能即事明理,事尽理显。4个自然段中,前2段讲述了自己在印第安那州看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自然现象,湖边的几棵树一连几天不分昼夜地借助同力将白色纤维状的种子飘散在空中,飘落到异地。对此,“我”深感“诧异和震撼”。接下来两段写这种现象带给“我”的启迪,尽管能够成为小树的种子是少而又少的,有时甚至是仅此一颗,但那些纤维状飘散的种子所作出的投资仍然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这种孜孜不倦的进取状态,让“我”感到生命的力量之大,从而深感要“敬畏生命”。“敬畏生命”是一种非常理性的生活话题,作者没有驾空分析,虚发感慨,而是从自己亲眼所见的一种现象出发,将事与理结合起来,构成一种事为理所设,理为事所显的内在结构,这样理就能为读者自然而然地接受,并产生强烈的哲理启迪。

 

文2:                         荒芜的花园

胡桂英

贝尔太太是美国一位有钱的贵妇人,她在亚特兰大城外修了一座花园。花园又大又美,吸引了许多游客,他们毫无顾忌地跑到贝尔太太的花里游玩。

年轻人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小孩子扎进花丛中捕捉蝴蝶;老人蹲在池塘边垂钓;有人甚至在花园当中支起了帐篷,打算在此过他们浪漫的盛夏之夜。贝尔太太站在窗前,看着这群快乐得忘乎所以的人们,看着他们在属于她的园子里尽情地唱歌、跳、欢笑。她越看越生气,就叫仆人在园门外挂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私人花园,未经允许,请勿入内。可是这一点也不管用,那些人还是成群结队地走进花园游玩。贝尔太太只好让她的仆人前去阻拦,结果发现了争急诊,有人竟拆走了花园的篱笆墙。

后来贝尔太太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让仆人把园门外的那块牌子取下来,换上了一块新牌子,新牌子上写着:欢迎你们来此游玩,为了安全起见,本园的主人特别提醒大家,花园的草丛中有一种毒蛇。如果哪位不慎被蛇咬伤,请在半小时内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否则性命难保。最后告诉大家,离此地最近的一家医院在威尔镇,驱车大约50分种即到。

这真是个绝妙的主意,那些贪玩的游客看了这块牌子后,对这座美丽的花园望而却步了。

几年后,有人再往贝尔太太的花园去,却发现那里因为园子太大,走动的人太少,而真的杂草丛生,毒蛇横行,几乎荒芜了。孤独、寂寞的贝尔太太守着她的大花园,她非常怀念那些曾经来她的园子里游玩的快乐的游客。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如果我们愿意让别人在此种植快乐,同时也让这份快乐滋润自己,那么我们心灵的花园就永远不会荒芜。

[赏析和借鉴]

有人说,真正的快乐是在带给别人快乐时的自己的满足感。这话一点没错,这篇《荒芜的花园》正是从反面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文章的主体讲述的是贝尔太太花园由富有生气,让人留连忘返到“杂草丛生,毒蛇横行,几乎荒芜”的变化的故事,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贝尔太太对待游客的态度的转变,“孤独寂寞”的贝尔太太或许还不太明白个中原因,但聪明的读者一定会从中得到启发。作者在文末的总结性议论,虽寥寥数语,但却是故事的自然归宿,它对故事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

作者在讲述故事时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着意显示贝尔太太挂出新牌子前后花园的面貌的变化,这种强烈的反差自然激发起人们对变化原因的思考,有助于将故事上升到哲理的高度。

以“自然的花园”到“心灵的花园”是一种联想,更是一种升华。

[范文快读]

文1:                        成败一念

古之有一贫僧,一富僧。两人皆有赴南海之意。且志在必行。而富僧整备行李数日,终不见启航,瞻前顾后,恐丧命途中,唯唯诺诺已数十日。其意志软弱,欲前往探贫僧,观其大略。

既登门上,见其静坐念经,神情自若,问其曰:“数日,兄可备尽矣?”贫僧稍动,答曰:“整矣,一钵、一杖即可,弟备否?”富僧笑答曰:“兄恐不及南海而就亡,而吾念其行路艰险,路途甚遥,且海上时有狂风骇浪,吾退矣。兄独行,可哉?”贫僧无语,随即备好所带之物,出门走远。富僧紧追不舍,直至沿海,望贫僧乃曰:“兄务必小心,吾恐有舍命灾害危,就汝所备之物,不可满足一日之欲,望其慎矣!”贫僧笑而不答,直上草船,一人划桨而去。

十日已过,富僧每日上堂添火,乞求保佑其兄平安,且暗暗讨言,以为自己聪明甚,可保全其性命,而兄愚莽,不顾劝言,将亡其身!

廿日又了,富僧如往日上香拜佛,其心存不轨,欲念不纯。心中寄以“吾兄料定必亡无疑,其私财归我矣!”如此而已,其早已无兄之字眼,惟自身也!

一日,僧院来往者皆如平日,富僧已经成年老之僧,打坐主持,与上香者皆讲其“兄愚赴南海,至今未归”之事,以此招揽观光上香之客。正当讲到津然有味之时,其前居一位衣着褴褛的老者,其白发苍苍,脸色红润中见沧桑。富僧甚惊,跃身而起,赴其前,转其后,通身察之。此当年逾南海之兄,如今泰然处之。贫僧一如当年之泰然,笑而问其弟:“贤弟,时日不见,安好如初。我已逾南海,取经归来,虽日遭风浪险阻,但一路信念犹存,此吾之法宝矣。弟未越海取经,此生之憾矣!”富僧闻之,甚悔,伏地,犹抱首痛哭。

至此,僧院如添辉加泽,众香客皆赴贫僧处讨经求佛,香火缭绕不断,人来人往,且贫僧将其游历所到之处,所经之地,皆编成史书,供游者阅览。且告诫世人,世事皆有两念,成败往往一念之差。择所爱,爱所择,坚定信念,必为成功之时。

由此及彼,古今之事,大凡有志者事竟成,且遭一念之择,必将系终身之志。吾念已存:古之无难事,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此吾之首选策事之道!

[点评]

这是一篇用文言形式写成的寓言体考场作文。故事其实大家都很熟悉,它源自中学教材彭端淑的《为学》篇,但作者充分运用想象,合理充实,强化细节,写出贫、富二僧不同的求经经历,因此,可视为对《为学》一文的扩写。

由于细节的充实,尤其是人物描写手段的多样化,故事中贫富二僧两个人物形象较之原作更加鲜明丰满:贫僧意志坚定,他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终成正果;富僧赡前顾后,患得患失,空怀理想,终老无为。二人不同的“心灵选择”还来不同的结果,可说是发人深思。故事的寓意作者借篇末的议论一语道破,让人幡然有悟。

由于对文言文的语法不够熟悉,本文行文上仍显得生涩,某些位置仍有文白间杂,不伦不类之感,但敢于尝试文言作文,尤其对于高考这样的考试而言,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

 

文2:                          投桃报李

——尊重的魅力

一个人的品位主要表现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17世纪的英国诗人约翰·堂恩在《钟为谁鸣》的诗中说:“谁也不能像一座孤岛,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似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去,欧洲就会缺其一隅,这如同一座山峡,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这首诗告诉我们,谁也不可能离群索居,都要与人相处。在与人相处中,要想受到欢迎,就应真诚地关心别人、尊重别人。

美国学识最渊博的哲学家约翰·杜威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每一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有被尊重、被关怀、被肯定的渴望,当你满足了他的要求后,他就会对你尊重的那一个方面焕发出巨大的热情,并成为你的好朋友。

有个业务员曾说过这样一个例子。他的工作是为强生公司拉主顾,主顾中有一家是药品杂货店。每次他到这家店里去的时候,总要先跟柜台的营业员寒暄几句,然后才去见店主。有一天,他到这家商店去,店主突然告诉他今后不用再来了,他不想再买强生公司的产品,因为强生公司的许多活动都是针对食品市场和廉价商店而设计的,对小药品杂货店没有好处。这个业务员只好离开商店。他开着车子在镇上转了很久,最后决定再回到店里,把情况说说清楚。

走进店里的时候,他照常和柜台上的营业员打过招呼,然后到里面去见店主。店主见到他很高兴,笑着欢迎他回来,并且比平常多订了1倍的货。这个业务员对此十分惊讶,不明白自己离开店后发生了什么事。店主指着柜台上一个卖饮料的男孩说,在你离开店铺以后,卖饮料的男孩走过来告诉我,你是到店里来的推销员中惟一会同他打招呼的人。他告诉我,如果有什么人值得同其做生意的话,就应该是你。店主同意这个看法,从此成了这个推销员最好的主顾。这个推销员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关心、尊重每一个人是我们必须具备的特质。”

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必须具备高尚的情操和磊落的胸怀。当你用诚挚的心灵使对方在情感上感到温暖、愉悦,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和满足,你就会体验到一种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你就会拥有许多许多的朋友,并获得最终的成功。

[点评]

这是一篇一事议的议论文,文章的主体即第3——4自然段叙述了一个业务员自述的个人经历,事件是极普通极平凡的,但这个平凡、普通的故事背后,却蕴含着做人的基本道理,那就是关心尊重别人定当得到别人的回馈。

文章1——2段分别引用了一个人的言论,但引用的目的是不同的。约翰·堂恩的诗揭示了人的社会性,而这正是人必须相互尊重的基础;而哲学家约翰·杜威的话证明人人都渴望被尊重,被关怀,被肯定。因此,尊重就显得十分必要,两段话的引证首先从理论上解决了尊重的必要性问题,因此,当业务员自述经历这样一个事实论据列举之后“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必须具备高尚的情操和磊落的胸怀”就成为顺里成章的结论。

 

[名师导练]

1、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报刊杂志的某一篇报道的内容,写一篇一事一议的议论文,字数在500字左右。

提示:一事一议的议论文,叙事可详可略,但无论详略,“事”一定要比较典型,具有议论点评的价值,典型不在于大小,小事一样包孕着哲理。点评议论只需就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优劣好坏,作一些评判,不要无限上纲。

2、写一篇现代寓言,须具备完整的寓言结构,500字左右。

提示:既是寓言,故事当可虚构,故事主角设计成动物、植物、机器人……均可,但一定不要过于写实。寓言结构包括“寓言故事”和“寓意揭示”两个部分。

查看更多作文构思 事理交织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