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习作《明媚的角落》评点:厨房里的妈妈是明媚的。
明媚的角落
作者:常耀伟
他,托着疲惫的鞋子走回家中。那时正是黄昏,阳光从厨房中照出,母亲在里面忙忙碌碌。阳光也时亮时暗,亮暗交织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开篇写他疲惫地回家,黄昏、母亲、时亮时暗的阳光交织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小时候,他是恨母亲的,他不明白为什么母亲总让她在小黑板上把写了无数遍的字再画一遍。他不明白为什么早晨别的小伙伴可以睡到太阳照屁股,而自己却早早被母亲用脚踢醒。那时,厨房总是他最不愿去的。到那儿,意味着要检查今天的练字,意味着可能又要挨骂。但从里面,也能端出他最爱吃的红烧鱼。当然,这必须是表现好了才可能的。
(小时候他恨母亲,因为母亲对他的学习要求严格,即使吃上红烧鱼也必须是表现好了才可能。通过他的两个“不明白”表现母亲对他学习的严格要求。厨房这一特定地点使他明白要想吃好,必须付出努力。)
再大一点儿,他理解了母亲,但这时却多了厌烦。他不明白为什么他出门时母亲总要唠唠叨叨。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什么都得听母亲的,没有一点儿自由。那时,他一回到家,叫一声:“妈,我回来了。”便走进自己的房间,仿佛和母亲陌生人一般。厨房就在他的隔壁,他可以听到母亲的切菜声、脚步声,但他已不觉得什么。直到母亲叫一声:“吃饭了”。出去吃饭,回来,忙一会再睡觉。时间就这样流走。
(再大一点时,对母亲多了厌烦。因为她在唠叨。用两个“不明白”表现了妈妈的的唠叨。而“我”的具体表现就是走自己房间直到吃饭时刻,厨房这一特定地点突出妈妈对“我”的爱。)
他看不见母亲原来挺直的腰已有些陀,看不见母亲原来一头漂亮的黑发已有些白星,看不见母亲原来矫健的步伐已有些迟钝。他只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应当,却不知没有一种付出是理所应当的。
(他不理解母亲的变化是因为付出。用三个“看不见”和一个“不知”突出了他的无知,也表现他不理解母亲。)
而现在,他已饱经世故,在外面饱尝生活的艰辛。在办公室,他可能会因一点不小心而挨老板的骂,但为了那一点儿薪水,他必须忍着。他整天活的提心吊胆,他开始向往儿时。虽劳碌但简单,轻风掀不起一点波澜,每天都很充实。而现在,他觉得自己活得不像个人。
(现在他生活艰辛与儿时劳碌而简单的生活形成对比,突出觉得自己活得不像个人。)
只有在家中,只有在家中,他才可以这样随意,他才可以把勒了一整天脖子的领带扔开,他才可以脱下焐了一天的皮鞋,他才可以这样躺在沙发上,无忧无虑的躺着。很轻松,一天再也没有比现在更美好的了。
(而在家中他才可以获得自由,才能获得轻松与美好。)
又一声:“吃饭了”唤醒了他,他又看了一眼厨房。太阳竟还有些余晖,母亲的微笑在阳光中显得那么美丽,而自己却没有发现,也不曾留意。他第一次去帮母亲端饭,他忽然发现,他一直生活在幸福之中。
(回到眼前,妈妈的一声“吃饭了”,使他感到幸福,母亲的微笑使他感到幸福,所有这些都是他第一次感觉到,而他其实一直生活在幸福中。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感激与惭愧。)
原来,幸福总在不经意间流走。那厨房,竟一直是他生活中最明媚的角落。
(最后含蓄地点明主题,那厨房里的母亲使他感到幸福。)
点评:一、本文通过眼前的母亲在厨房中为自己准备饭菜,他省悟到自己一直生活在幸福中,感情真挚,令人感动。二、构思新颖。由眼前黄昏中厨房里的母亲忙碌,反思自己过去对母亲的情感,小时候恨母亲,长大一点儿对厌烦母亲,甚至对母亲的日渐苍老而不理解,而现在面对老板时提心吊胆与在家中的幸福自由、母亲的微笑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了母亲的爱,而最后回到眼前,听到母亲的呼唤看见母亲的微笑使他感到幸福,主题突出。三、题目“明媚的角落”一语双关,既指厨房里,又使生活中被他忽视的母亲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