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网_语文知识_初中语文_小学语文_教案试题_中考高考作文

首页 > 写作 > 写作指导

优秀习作《淡淡丁香浓浓情》评点:诗意的文章诗意的情

[移动版] 作者:1216584714 发布时间:03-02

优秀习作《淡淡丁香浓浓情》评点:诗意的文章诗意的情。  

淡淡丁香浓浓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喜欢戴望舒的这首《雨巷》,喜欢它清幽的气息,喜欢它诗意的朦胧,喜欢它如此拨动我的心弦。

(引用戴望舒的诗提领全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将读者带入了诗一样的境界中。)

那也是一个孤独的雨季,我独自徘徊在这寂寥的校园,只是手中,没有诗中那浪漫的油纸伞,心情也是分外沉重,雨水砸在我的头上,淋湿了我的双眼,现实的,没带雨伞的我跑到礼堂的屋檐下,看着倾泻下的一道道雨帘发愁。

(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沉重的心情,用“我”的动作具体地表现了心情的沉重与孤独。)

接着,我没有希望,却逢着了一位丁香一样的,欢笑着的姑娘。

(戏剧性的转变)

伴随着一阵熟悉的脚步声,一阵熟悉的笑声,她出现在我的眼帘,我顿时两颊发烧,忐忑不安地踱步,唯恐被她看到。怕被她问起我的成绩,怕看她志高气满的样子,怕回忆我那不堪的成绩,怕成为老同学们笑料。

(对她非常熟悉,害怕她出现的心理表达得具体,用了“五个怕”,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自己成绩差而怕她笑话。)

天不遂人愿,她还是看到了我,短暂的惊讶后她敛起笑容,像梦一般,凄婉迷茫地飘过,渐渐地远去,远去……

(她离开的凄婉说明她对“我”的理解,迷茫说明她的无奈。)

当我狂跳的心还未平息,她又出现在我的视野,并显然是向我这里走来。我闭上眼,惊恐地想像被她嘲笑的模样。

(她又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又是一戏剧性的转折。“想像”与下文形成对比,为下文作铺垫。)

“你在干什么?”这不明知故问吗?我要不是没带雨伞,还在这儿挨雨淋?但我固执地吐出三个字:“看雨景。”我想她也觉得好笑:“这样的天气看什么雨景?是不是没带雨伞?”这不明知故问?我两手空空怎么可能带伞?我没回答,两眼看着远方,装成很悠闲的样子。“那么,先借你一把伞吧。”这时,我才注意到她的左手,多了一把伞。她将伞递过来,我迟疑了,久久没有去接。“都这么多年老同学了,还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她把伞塞到我的手中,“下午第一节课下课后我到你们班拿。”说完便转身飞一般地跑去了。

(她的两次问话,“我”的两个“明知故问”形成对比,一个真诚关心,一个小人之心。她把伞借给“我”表现了她的热情与真诚。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很精彩,生动地表现了两个人物形象。)

我撑开伞,淡雅的青色正如她平素的认真,中间的那一抹鲜红又如她挑刺时得意的神态,我缓缓地走入雨帘,过去的一幕幕在我的眼前浮现,四年级刚入班级时我向她的挑战,五年级同桌时她对我的百般刁难,六年级毕业考前的你追我赶,近日的明争暗斗,泪,伴着雨水流淌,我将再接再厉,赶超她,以轻蔑的语气向她宣告:“你输了。”再以宽容感激的心感谢她那一把伞的帮助。

(对伞的描写与她的形象结合起来,回忆过去两人的明争暗斗,解开了前文有羞愧心理的悬念,但“我”的心并未因她借伞而改变,而是将赶超她。这一心理真实细腻。)

下午,她依言取走了伞,轻描淡写的脸色不肯接受我的感谢,如诗般远去。

(她的离开依然如诗,照应前文。)

思绪拉回现在,初入高中时,她臂系千钧地一拍:“在几班?”把我震得后背发麻,内心发凉,最终只能无力地吐出“九班”的答案,在她开心的笑声中狼狈地逃回教室。

(现在的她还是那么热情,而“我”还是有气无力。)

也许诗意地生活,便是像她那样,欢乐而自由地行走在梦幻与现实的边缘,用自己丁香般无言的行动,感动每一个人,让自己的芬芳诗意地弥漫,弥漫在广阔的天地间,经久不散。

查看更多丁香 诗意 真情资料
随机推荐